随着乙巳蛇年的悄然来临,一股探寻灵蛇奥秘的热潮逐渐升温,除了近期本报为读者推荐的博物馆藏品、公园石刻外桂林动物园也成为了市民探寻爬行动物风采的热门地点
近日,记者走进了桂林动物园。在动管部主管张晓虎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精心打造的生态雨林馆。展区内容丰富,不仅展示了水中生物,还展示了包括蛇、蜥蜴、陆龟等在内的多种爬行类动物。尽管蛇的种类不算繁多,但每一种都独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观察蛇类习性的机会,增强了公众对动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也让这个乙巳蛇年更加意义非凡。
桂林动物园上世纪80年代已展蟒蛇
据资料记载,桂林动物园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并于1960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早期,桂林动物园内建有熊猫馆、猛兽馆、珍猴馆、猴山、鸣禽馆、水禽湖、鹿苑场等馆舍及繁殖基地,当时由七星景区直接管理。2009年,为了扩大园区规模和升级环境,桂林动物园在七星公园内进行了异址新建,迁至普陀山东麓。升级后的动物园占地120多亩,拥有20个场馆,整个园区被划分为中心广场区、儿童游乐区、鸟禽区、动物娱乐区、生态场馆区、灵长动物区、大熊猫区、动物表演区等八大功能区。当时的桂林动物园,在造园和馆舍建设理念上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13年,桂林动物园的运营权转至桂林北斗七星动物园有限公司。直至2021年,桂林动物园再次重装开业,并由桂林动趣动物园管理有限公司接手运营。时至今日,桂林动物园展出的动物种类已近百种,包括东北虎、非洲狮、长臂猿、海狮、斑马、大羚羊、角马、火烈鸟、黑熊、羊驼、蟒蛇等。此外,园内种植有多种亚热带植物,四季常绿,各种树木和花草为动物园增添了新的生机,展现出南国亚热带的独特风情,被园林专家誉为“植物园中的动物园”。那么,蛇是何时出现在桂林动物园中的呢?记者就此询问了原七星景区副总经理、桂林动物园园长宋培林。他向记者表示,在2000年前后他担任桂林动物园园长期间,园内已有蟒蛇展出,但关于最早何时引进的蛇,他已记不清了。随后,记者又询问了七星景区的多位退休员工,他们均表示没有印象。接着,记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1995年,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主办的《动物学杂志》中刊登了时任桂林动物园园长陈谦关于观察蟒蛇孵化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桂林动物园于1983年在广西南宁收购了一条蟒蛇,并将其安置在园内一个面积约6平方米、高1.8米的展室内展出。当时,展室内设有一个水池供蟒蛇饮水、洗浴和调节温湿度,每周供给一次活鸡或活鸭任其自由采食。由此可见,桂林人最早在动物园见到蟒蛇的时间可以追溯至1983年,甚至可能更早。
动物园如今有5类蛇种 冬天都不冬眠
桂林动物园深处的生态雨林馆,犹如一个巨大的长方体盒子,四周墙壁上绘有栩栩如生的雨林彩绘,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入口为仿石头堆砌的拱门设计,别具一格。据张晓虎介绍,自2021年重装开业以来,该园已陆续引进了蟒蛇、玉米锦蛇、黑眉锦蛇、帕布拉奶蛇和草锦蛇等5类蛇种。
步入生态雨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腰身粗如人腿的蟒蛇,它蜷缩成一团,探测着四周的动静。“蟒蛇是缠食性动物,喜热怕冷。”张晓虎向记者介绍道。这条蟒蛇体型庞大,长约2米,体表的花纹绚丽多姿。“蟒蛇是无毒蛇类,常见的长度为2到5米,头腰部背面有暗棕色的矛形斑,头侧有一条黑色纵斑,头部腹面为黄白色,体背则为棕褐色、灰褐色或黄色,体背及两侧均有大块镶有黑边的云豹状斑纹。”张晓虎表示,这条蟒蛇是他们动物园里食量最大的一条蛇,每周都能吃掉一只活兔子和两只花枝鼠。
继续深入馆内,记者看到,蜿蜒的道路旁,蜥蜴、陆龟与各种蛇类交叉展示,每个展示窗的玻璃旁都贴有详细的动物说明牌。
在众多蛇类中,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条混合了橙白黑三色斑纹的蛇,它活泼好动,宛如水中的小丑鱼,时而将身体半浸于水中,时而蜿蜒爬行。张晓虎告诉记者:“这是一条帕布拉奶蛇,是分布于中美洲干燥草原树林、农耕地和莽原地区的无毒蛇,体长70至90厘米,体型细长,头部呈椭圆形,颈部不明显,与头部难以区分,全身鳞片平滑有光泽,尾巴末端尖细,每周仅需进食一到两只花枝鼠即可。
在帕布拉奶蛇的旁边,还生活着两条名为玉米锦蛇的游蛇,它们身上有着白色、橘黄色、玫红色等多种颜色交织的斑纹。张晓虎解释说:“玉米锦蛇之所以颜色多样,是因为每条蛇都至少携带一个隐性基因,这些基因在繁殖时会产生不同的表现,使得每条蛇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花纹和颜色。”
在参观途中,记者频繁地听见身旁的小朋友满怀好奇地发问:“那条蛇是真的吗?它怎么一动不动呢?”为了验证蛇的真实性,一些小朋友会轻敲玻璃,企图吸引蛇的注意。每当此景发生,管理人员总是温柔地提醒他们避免这样做,因为蛇类喜欢安静温暖的环境,敲打声会让它们感到不安,甚至可能引发攻击行为。
小朋友们还会好奇,为什么自然界中的蛇会冬眠,而动物园里的蛇却不见冬眠。对此,张晓虎作出了解答:“蛇属于变温动物,在野外遭遇低温与食物短缺时,为了存活,它们会选择进入冬眠状态。然而,在动物园的精心饲养下,蛇无需冬眠。我们利用地暖、加热灯具等设备,精心调控温度和湿度,确保它们始终处在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之中。”
由于蛇类都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所以张晓虎建议游客在观赏时应多一些耐心,仔细观察蛇吐信子、游动、喝水等日常行为。“一般来说,我们每周会给蛇喂食一次,大蛇吃活兔子,小蛇则吃花枝鼠,一般下午时候过来参观,就有机会看到蛇进食的场景,那时候它们会比较活跃。”
野外每种蛇都有其个性 保持敬畏是相处之道
在桂林,蛇资源的丰富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除了动物园内圈养的蛇类,作为漓江发源地的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蛇类的天然栖息乐园。保护区总面积达17008.5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8.02%,山上珍稀野生动植物众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吸引了众多动植物专家和爱好者的探访。
提及猫儿山的蛇类研究,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向记者推荐了动植物观察爱好者傅云。迄今为止,傅云和同伴在猫儿山上已发现多达14种珍稀野生蛇类,包括菜花原矛头蝮、原矛头蝮、尖吻蝮、福建竹叶青、虎斑颈槽蛇、玉斑锦蛇、王锦蛇、颈棱蛇、黑眉锦蛇、赤链蛇、黄链蛇、海南闪鳞蛇、钝尾两头蛇、紫灰锦蛇等。他也曾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过自己的蛇类观察记录,这些记录受到了众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傅云深知人类对蛇的复杂情感。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绘,再到寓言故事中的寓意象征,蛇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尽管蛇的美丽令人赞叹,但恐惧感往往更容易占据人们的心头。傅云坦言,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他,在拍摄蛇类时也会感到紧张,因为即便是无毒蛇,一旦被咬也可能带来疼痛和感染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万一认错蛇种,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在傅云眼中,每种蛇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模式。例如,菜花原矛头蝮在高海拔的山路上并不罕见,它们行动缓慢,常常气定神闲地趴在地上。傅云曾有一次在山间偶遇菜花原矛头蝮,它正悠闲地朝着路边草丛爬去,甚至中途还停下来休息,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的自信。而颈棱蛇则更加有趣,它们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够模仿毒蛇的行为。“它们会膨大脖子,像眼镜蛇那样做出攻击姿态,还会对外喷气,以此吓退敌人。”傅云解释,无毒蛇的生存策略并不逊色于毒蛇,毕竟毒液的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模仿毒蛇的形态来吓跑敌人,将精力用于觅食和生存,无疑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还有尖吻蝮,它们的保护色极佳,这是一种很懒的蛇,常常隐蔽在树叶堆里等待猎物出现,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者”……
傅云说,尽管毒蛇令人畏惧,但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当人类干扰到它们的正常生活时,才可能会遭到反击。蛇作为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他呼吁人类应该给予蛇类足够的关注和保护。总而言之,无论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还是基于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保持与蛇类的适当距离,无疑是一种明智且负责任的选择。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