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梦圆新时代 跨越腾飞向未来
——贵广高铁开通十年,恭城走上“加速度”繁荣之路
随着人流量逐年增大,恭城民宿产业发展逐渐壮大。
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丰富的农文旅推介活动。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黄庆波 李茂香
“旅客朋友们,你们好,前方到站是恭城站。”伴随着一阵舒缓的音乐,记者乘坐的G2931次列车抵达恭城站。才下车,就看到站前广场人流涌动,热闹的景象让人不觉得这里是一个“小县城”。
2014年12月26日,由桂林北开往广州的高铁驶进贵广高铁恭城站,恭城瑶族自治县从此迈入高铁时代。高铁把恭城带入到了“桂林半小时生活圈”“广州、贵阳两小时经济圈”,按下了恭城发展的加速键。
2024年,恭城已经将恭城油茶打造成一个风靡全国的“网红大IP”,“中国月柿之乡”的名声不断远播,每年吸引无数游客乘着高铁前来。随着恭城的人流量越来越大,为瑶乡经济事业各项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恭城也走上了“加速度”繁荣之路。
从“出行难”
到“日行千里”的华丽蜕变
2014年12月26日,对恭城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上午8时30分,由桂林北开往广州的高铁驶进恭城站,标志着恭城瑶族自治县不通火车的历史结束,开辟恭城新纪元。
十年后的同一天,恭城“执”高铁之“笔”交上了几乎满分的答卷。
“我们从广东过来。现在年末了,基本上也不怎么忙了,所以带上家人到恭城喝个油茶。我们很看重食材的风味,在广州我们去农庄吃个土鸡,通勤时间都不止两个小时了。我从广州站到恭城,也就两个小时。”在恭城站外,记者遇到了来自广州的党先生,他带着家人,只为到恭城吃一顿“农家饭”。“你看我们都没有带行李,这对我来说不算旅游,就是来吃个家常饭。”
和党先生目的地相反,恭城本地人小林此次是到恭城站坐车的。他告诉记者,他要带小孩去广州动物园。“我小儿子要去广州动物园看长颈鹿,我们现在带娃的理念就是不当‘扫兴’的父母。”小林告诉记者,他的底气来自于高铁的便捷,“过去到广州,要先去平乐转大巴,这个过程都要半天了,还要坐一夜大巴才能到。我想,换作那时候,就是父母不想‘扫兴’也不得不扫兴了。”
人来人往,是一座城市温度和繁荣的象征。随着高铁开通十年的发展,恭城高铁已经从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到实现“双向输送”的“质”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恭城每年约有2万以上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在以前交通不便的年代,这样的人流量是很难想象的。而依托高铁的发展,当地政府以高铁为载体,做好“点对点”务工专列的文章,让务工队伍感受到了别样的发展变化和温度。
除了走出去的人在增多,乘坐高铁回恭城发展的“打工族”也逐年增长,他们大多成长为了恭城本地的“创业族”。
“我以前在广东打工,后来高铁站就在我们村附近,我很快就决定了回来创业。我们投入了30多万元,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记者在恭城平安镇桥头村委蟠龙村康锦民宿,见到了返乡创业的邱云敏。她告诉记者,民宿开业以后,既照顾到家里,也赚到了钱。“现在是月柿节,我们家6个房间已经订满了。”邱云敏告诉记者,在高铁站附近的蟠龙村已经成为了一块民宿“宝地”,民宿越来越多。“我们这里不存在很明显的淡季,有的客人一住就是好几个星期。我记得有一个广东的老人,在我们这里连续住了半年。”邱云敏说。
桥头村是恭城平安镇政府所在地,也是恭城高铁站所在地,步行前往高铁站不到15分钟。由于坐拥高铁站,桥头村成了恭城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片区。农家乐、民宿和养生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记者在桥头村看到,该村新铺的青石板路把整个村子连接起来,沿途都是粉刷一新的瑶族风格民居。村中的文化广场上,有游客在拍照留影。
从“出行难”到人气爆棚,在贵广高铁开通的十年间,恭城将这一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铁拉来文旅“流量”
游客徜徉“休闲田园之旅”
“各位旅客请有序排队,不要拥挤,注意脚下安全。”在恭城站出站电梯口,铁路客运工作人员现场引导游客有序出站。每年10月至11月,恭城都会举办“月柿节”,乘坐高铁前来旅游的旅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在周末,客流量堪比春运。
“恭城站是当地联通外界的重要窗口。随着第二十一届桂林恭城月柿节开幕,恭城站迎来以中短途旅游流为主的客流高峰,主要来自广州、深圳、南宁、贵阳等方向。”恭城站工作人员小陈介绍道。
跟随客流鱼贯而出,来到距离高铁站不足百米的汽车站。刚下高铁的旅客在此无缝换乘公交、出租车或者旅行社大巴,便可抵达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村。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柿子林,中无杂树,硕果盈枝,仿佛置身“柿海”。
恭城的文旅发展,高铁的作用不容小觑。此前,恭城受制于不通高速公路且只有国道经过的闭塞交通条件,主题乡村旅游一直不温不火,当地群众守着“金山”,却找不到开启的钥匙。2014年底,随着贵广高铁开通运营,恭城一步迈入高铁时代,融入贵阳、广州、深圳、南宁、重庆等城市“2—5小时高铁交通圈”,远方的客人乘坐高铁而来,瑶乡“柿业”变得逐年红火。
“目前我们村建有独具特色的花园式小别墅85栋,配套客房300多间,农家乐餐馆50多家,每到月柿成熟的季节,果农特地留下柿子供游客观赏,还用柿子打造富有寓意的造型给游客拍照打卡,吸引了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朋友慕名前来,目前每到周末我们的民宿客房供不应求。”红岩村村民朱培铭向记者介绍说。
在进入红岩村的主干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村民在道路两侧支起摊位,兜售脆柿、柿饼、蜂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吆喝声、议价声此起彼伏,如同集市般热闹。
门口摆摊,家中办厂。红岩村村民李大姐也有一个售卖自家农副产品的摊位。在距离摊位不足百米远的一栋三层小洋楼的院子里,李大姐的儿子正与工人们忙着制作柿饼伴手礼。一个个柿饼经过真空包装后,打包装盒,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得益于广州、深圳等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柿饼不愁销路,大单的我们就做批发,小单的我们就直接邮寄到家。”李大姐的儿子乐呵呵地说道。
无独有偶,邻居杨女士另辟蹊径,借势“旅游热”发展“农家乐”。她将自家房子打造成集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瑶家小院,推出恭城油茶、瑶乡腊味、十八酿等特色菜肴,生意十分红火。“我们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十多桌,日常客房入住率接近80%,周末的时候更是一房难求。”杨女士百忙之中,向记者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恭城还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8个,其中以红岩村为典型代表,打造专属的农业旅游路线,打响了恭城月柿主题品牌乡村休闲游。
除了乡村休闲游以外,恭城依托瑶族文化特色优势,发挥“以节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用,成功举办多届桂林恭城油茶文化节、关公文化节、瑶药文化节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11月,恭城接待游客超528.55万人次。相较2013年恭城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29.9万人次和2015年接待游客138.72万人次,如今旅游人数和消费已经翻了数倍。
如今,恭城站精准分析客流数据,有针对性地向国铁南宁局提报运能需求,优化票额分配方案,最大限度扩充运能;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加密到站公交车停靠站点及频次,优化出租车、私家车等停车区域,实现人车分流,畅通旅客出行“最后一公里”。
发挥高铁“车头”作用
助力经济发展大动脉活力充沛
“20世纪90年代后期,恭城油茶就开始向桂林及广西其他地区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代昌说,恭城油茶餐馆的繁荣发展,充分展现了恭城油茶作为经济支柱型产业的强劲动力。
随着贵广高铁开通,周边省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城市慕名前来体验油茶文化的游客纷至沓来,恭城成为湖南、广州、南宁、柳州等地游客出行的热门目的地。
恭城全县油茶原辅料种植面积约24万亩,产量超15万吨。目前县内已有6家工厂化生产恭城油茶的加工企业,200多家辅料加工作坊,其中2023年新建油茶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企业2家。现全区授牌“恭城油茶制作标准单位”的油茶餐饮企业有63家,从事油茶经营门店达到1800多家,营业收入达到40亿元。
和油茶产业一样,恭城月柿产业也实现了蓬勃发展。
恭城月柿种植面积目前达到23.86万亩,产量约87万吨,年综合产值超74亿元,早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恭城更是通过不断引进精深加工技术和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在产品的产、研、发上下功夫,已开发出柿子含片、柿子汁、柿子醋、柿子精华液、面膜、柿馅饼、柿叶茶、柿果酒等系列产品,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延伸产业链条,附加值进一步得到提高。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恭城月柿产业培育力度,高标准建设集月柿研发生产、加工制作、观光体验、冷链物流、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莲花月柿科创园,推动月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继续深化打造‘恭城月柿’主题乡村旅游品牌,实现果园变公园、农户变商户、产品变礼品,切实将恭城小柿果发展成致富大产业。”恭城瑶族自治县县长杨征山说。
“高铁像一座桥梁纽带,把外面的讯息、资源、渠道引入了恭城,而结合高铁电商优势,又把恭城油茶、恭城月柿等优质的农副产品、醇厚的文化、风土人情展现给了全国,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恭城电商协会会长林旭说。
随着逐渐深入融进“广州、贵阳两小时经济圈”,恭城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举措,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提高招商项目谋划水平,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力度“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构建招商引资网络和扩大招商格局,推进了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企业纷至沓来,项目相继落地。
“2024年,由县领导带队外出考察,先后赴北京、深圳、西安、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接洽谈中山市中润家具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共45家约192人次,同时组织参加了2024广西重点产业链招商推介会和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招商大会,我县有4个项目在大会上签约。”恭城瑶族自治县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4年,恭城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完成额8.4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完成额5.1亿元;新签招商引资项目总额50.5亿元,其中新签制造业项目投资总额23.8亿元;新引进“四类500强”、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等企业数量1家。
近日,记者走进开花山工业园区一家溜冰鞋、滑板、冰刀等体育器材制造企业,这里正在开足马力抓生产。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今年3月开始投产建设6条生产线,预计完全达产后,每年可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以上。这只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燕新工业园、开花山创新科创园等园区建设日新月异,新区从无到有、企业从少到多、发展由弱变强,产业链不断延伸。目前已有新欧记、广西九轮科技有限公司、桂林脆笛食品有限公司、鑫晨电子有限公司、和美胜、普兰德等57家企业落户,其中规上企业有15家。它们中的部分企业由粤港澳大湾区转移而来,正是看中了恭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优势。2025年,恭城计划引进5家电子产品、机械或材料等方面的企业入驻;全年规模企业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0%。
十年来,随着贵广高铁开通运营,高效的铁路运输,为恭城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恭城以高铁为纽带深耕“东融”主战场、抢抓大湾区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吸引人才、资本、技术和产业,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广西“东融”的枢纽城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铁开通十年来,恭城GDP从2013年的66.9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百亿元,恭城GDP增长近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2779元,增长到2023年的40747元,增长了78.8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7379元,增长到2023年的18566.98元,增长了151.62%。一串串的数据,最直观地反映出恭城高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更是折射了这个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十来年,贵广高铁宛如一条经济的纽带,串联起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为恭城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版图片均由恭城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