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九百多年前,年仅十八岁的北宋画师王希孟留下《千里江山图》旷世长卷后,不久便辞世。
山峰起伏绵绵,江河浩荡淼淼。在雁山区草坪回族乡大狮湾,天才少年王希孟笔下的大美河山从画卷上“跳”进了现实。
“行在朝霞里,坠入暮云间。”来自湖北黄冈的游客张薇薇慕名而来,站在山顶,远眺无垠山河,相机定格的瞬间,她穿着的战国长袍被山风吹起,衣袂翩翩,充满了“一眼千年的宿命感”。张薇薇把摄影师给自己拍的视频和图片连同这些文字发到了社交媒体上,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点赞。
这大自然版的“千里江山图”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得不提桂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
4亿年前的桂林地区还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沉睡。随着几次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地层形成褶皱并伴有断裂发育,形成了桂林—阳朔巨大斜坡。华南地区地壳抬升后,原本沉积在海底数百米的石灰岩层渐渐露出水面。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作用下,充沛的弱酸性降雨如尖刀利刃,在漫长的岁月里持续溶蚀石灰岩层,于是就有了形态各异的山、洞、天坑、峰丛等奇特的岩溶地貌,也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并非桂林独有。在我国,滇、黔、桂、川、渝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集中连片分布区之一,总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喀斯特地貌的55%。其中,桂林喀斯特分布面积达到了2665平方公里,峰丛1285平方千米,峰林1167平方千米;石峰11400座,峰丛石峰7900座,峰林石峰3500座。
喀斯特不常见,桂林喀斯特更具地域特色。连片分布的峰林、峰丛、峡谷河流和洞穴……如此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同时汇集在漓江两岸,令人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今年9月,在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公布了全球第二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包括桂林喀斯特在内3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陈伟海说,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特别是峰林平原是世界上最典型、发育最完美的湿润热带亚热带峰林地貌,堪称大陆型塔状喀斯特地貌的世界典范,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碧水晶莹清澈回环,崖壁峻峭色彩斑斓,洞府奇异瑰丽多姿……天造地设的桂林喀斯特,生动诠释了“如诗如画”。明代诗人唐暄不禁提笔询问:“桂阳江上石凌空,谁作丹青画本工?”
如果王希孟穿越时空,对着桂林喀斯特山水作画,想必笔下的传世之作会更添神韵和灵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