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在冬天严寒中开花的梅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12-20 10:34:56 我来说说 阅读

  

图①:1943年何香凝在桂林所作的《绿梅》(资料图)

  

图②:何香凝(资料图)

  □本报记者 周文琼

  1941年12月7日,日本侵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因此爆发。在香港沦陷前后,成千上万的文化人逃难转移到内地。年逾花甲的何香凝也被迫携儿媳、孙子孙女疲于奔命,历经痛苦磨难,1943年4月抵达桂林。

  在桂林期间,何香凝甘于清贫,观音山下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她也为抗战积极奔走,发表演说,直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希望大家不要粉饰太平,等待胜利,我们要脚踏实地刻苦奋斗;从多方面努力去争取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她在桂林留下了不朽的美名佳话和宝贵财富,任由时光远去,记忆却不灭。

  追求真理——

  “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里名人荟萃。观音山下的一处民房,门前有田地,65岁的何香凝便在此养鸡种菜,夜间昏暗的油灯下任由思绪飞扬,有国恨家仇两相侵的愤慨,也有思乡更痛河山碎、劫后余生又两年的无奈,更有河山不复头宁断、逆水舟行勇向前的决心。她精心创作,她画梅、画松、画虎挣得银两,为团结抗战、民主救国奔走呼号。

  何香凝为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杰出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著名艺术家。在桂林时期她甘愿过着清贫却自给自足的生活,因为从一开始她就选择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商人家庭,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何炳桓请来了私塾先生在家里设馆教书。但是,何炳桓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何香凝哭着吵着要去上学,他也不允许。何香凝听到兄弟们的读书声,非常羡慕,就买了书本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哥哥,或叫女仆拿到先生那里去问,她的学问就是从自学开始的。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母亲给她缠上,她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

  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做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中国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1903年夏天何香凝和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他们夫妻在东京的家,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为保守秘密,她家中没雇女工。何香凝学习生火、做饭并自己带孩子。他们的收入,也多用于接济同志,以致生活经常陷入困窘。

  1942年香港沦陷后,何香凝离开香港。何香凝为什么到桂林就决定住下来而不去重庆呢?据李任仁回忆是“因为她不愿意到重庆去。自从蒋介石背叛革命以来,她一直反对蒋介石反动派独裁,不到重庆去,就表示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抗议”。

  由于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遗孀、国民党元老,有着极高的政治威望。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在1943年夏秋派人千里迢迢由重庆赶到桂林,向何香凝送上了一封邀请她前往重庆的亲笔信,还有一张十万元的支票。何香凝看完了信,连瞟都没瞟那张支票一眼,便提笔在信封的背面写下了一句话:“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蒋介石的代表将信件和支票原封不动地带回重庆,并把过程原原本本禀报。蒋介石被气得来回走动了好几十分钟,脸色十分难看。事件传开后,何香凝不为金钱所动的大义凛然轰动了桂林城。

  在桂林发声——

  “我们要脚踏实地刻苦奋斗”

  跟何香凝一同来到桂林的还有儿媳经普椿和两个孙子、一个亲戚。在桂林期间,何香凝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各种活动。

  何香凝的画,多是松、竹、梅岁寒三友,还有菊、山水、花卉、狮、虎等自然景物,独具风格。她的画是她思想的写照。例如“九一八”之后,东北沦亡,华北行将变色,蒋介石大打反共内战,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当此之际,她与柳亚子、陈树人等老朋友组成了“岁寒三友社”,经常作画、赋诗,以泄胸中之愤。如她一首题为《卖画》诗:

  结交从古重黄金,贫贱骄人感慨深。

  写幅岁寒图易米,坚贞留得万年心。

  “坚贞留得万年心”,这的确是她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1944年3月8日,桂林各界妇女集会隆重纪念“三八”节,何香凝在会上作了题为《纪念今年“三八”节,不要忘记大众的苦难》的讲话,慷慨激昂。“从前我们鼓吹革命,曾经对百姓说,只要革命成功,大家就可过安乐的日子,如今惨看饿肚子的民众,真无以对殉国诸烈士。现在大众的苦难,仍然是水深火热,除掉少数发国难财的奸商污吏以外,大家都在挨饿受寒。”接着她追忆孙中山临终的时候,殷殷嘱咐我们不要忘记大众的苦难,不要忘记革命的目的,是在达成民有、民治、民享的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她说:“我追随中山先生奔走革命三十余年,我深深理解他的三民主义,是志在救国救民。就在他垂危的时候,我曾答应过他,我要永远坚守政治节操。当我没法解救大众的苦难时,我宁可吃粗米红薯,和大家同样吃苦,分担大家的苦难。”最后,她又指出:“此刻我是一个老百姓,我只借卖画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我的生活是可以对得住中山先生,对得住死难的同志和千千万万正在受苦的同胞的。然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希望大家不要粉饰太平,等待胜利,我们要脚踏实地刻苦奋斗;从多方面努力去争取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现在,也只有民族真正解放了,大众生活真正合理了,然后妇女才能彻底解放。”

  1944年,为支援、鼓舞在衡阳抗日作战的士兵,在桂林参加西南剧展的进步文化人士,在1944年6月18日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国旗献金大游行”。何香凝、柳亚子、李济深等老人组成“长老团”,带领桂林的群众掀起万人“国旗献金大游行”高潮。长老团不辞劳苦,向市民作宣传,文化人高呼口号,齐唱抗战歌曲。献金活动持续3天。结束后,成立了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协会工作队,由田汉、陈残云带队奔赴兴安、全州前线,继续开展“国旗献金大游行”。游行共募捐400万元,一部分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转给八路军、新四军,另一部分送湘桂前线慰劳军队。

  1944年9月,桂林沦陷前夕,何香凝带着孙儿孙女从漓江漂流至昭平,在县长韦瑞霖帮助下入住国民中学校舍。何香凝在桂林生活尽管只有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且极度贫困,但她充满乐观向上的信念,不为金钱所动、大义凛然、坚决抗战到底的傲骨风霜,却令人崇敬。

  记忆不老——

  留下不朽美名佳话与山水交融

  何香凝在桂林留下了不朽的美名佳话和宝贵财富。时光远去,记忆却不灭,与山水交融。

  桂林的百姓对何香凝是很熟悉的。如住在八角塘的老居民可能会谈到何香凝一家老小最初抵达桂林时是先住在芙蓉路八角塘五号邓世增家中的,后来为避免市区空袭危险,才到观音山下安顿下来。

  而观音山下的老房子,现今是桂林电子科大老校区,这里绿树成荫、青草繁茂,一块大石头写着抗战时期何香凝、艾芙等桂林住所旧址,因此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会被每一个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了解。他们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当面临抉择时想到何香凝“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的浩然正气、骨气与侠气。

  又如在雁山园,这里被称为岭南第一园,“一个雁山园,半个民国史”,雁山园见证了一百六十多个春秋的历史沧桑和时代变迁,见证了近代桂林的名流雅聚与民族豪情,何香凝曾在此留下诗句:“闲邀良友到良丰,沽酒烹鱼不怕穷,回忆同盟孙总理,大同天下永为公。”

  何香凝一生的画作是其明志寄情所使然。她早年画狮、画虎,是为了以凶猛的画作形象唤醒民众,激发国人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意识。回到国内之后,何香凝多以松、竹、梅等自然界耐寒的植物作画,体现了她对气节的看重及对坚韧品质的颂扬。1943年她在桂林所作的《绿梅》,梅的枝干苍老虬曲,坚硬挺直,能在冬天严寒中开花的梅,这幅画是她严酷的环境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象征了她一生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大型现代桂剧《何香凝》是后来人专门创作的,讲述何香凝寓居桂林时期的故事,以一幅在武昌起义时作为联络信物的《寒梅图》为线索展开,反映何香凝为团结、民主、抗战、救亡奔走呼号,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困顿的时光……

  山水不老,记忆不灭,何香凝这一奇女子的事迹也将在山水间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