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棒全州“鼓王”?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4-10-23 15:03:44 我来说说 阅读

  手工制鼓45年的吕保发 日夜赶工之余有个心愿:找个接班人守住传统技艺

  谁来接棒全州“鼓王”?

  在桂林全州县石塘镇,有一位传承祖辈制鼓手艺、坚守传统工艺的制鼓人——吕保发。由于他手工制作的石塘鼓质量出色,畅销全国各地,他也被称为全州“鼓王”。

  而如今,“鼓王”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寻找接班人,守着这门传统技艺。

  全州制鼓只剩他

  在石塘镇,说起制鼓,大街小巷都知道吕保发。近日,记者来到全州县石塘镇,穿过斑驳的老墙和巷子,在西巷137号见到了正在制鼓的吕保发。

  此时的吕保发身穿军绿色外套,双手把加工好的木头一排排摆着,他说,这是在为制鼓筛选木头。筛选出来后,再通过模具加工制作出弧度。目前,他正为广东一家客商赶制订单,要完成3面直径1.2米的大鼓,每面大鼓5000元。

  吕保发有3个制鼓工坊,一个用来装木头的原材料,一个装半成品,还有一个装成品。在吕保发的制鼓工坊里,有各种尺寸的鼓,大到太平鼓,小到腰鼓、手鼓等。这些鼓都出自吕保发之手。今年58岁的吕保发说,自己13岁时便开始跟随舅舅学习制作大鼓,这是家里祖传的手艺。吕保发的舅舅去世之后,如今在全州,会制鼓的就剩吕保发一人了。

  吕保发说,自己做的石塘大鼓脱胎于广西古代铜鼓。起初,当地先民以鼓作为驱赶猛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之一。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至今打鼓逐渐成为一种庆丰收、贺瑞年的活动。每逢传统节日以及重大喜庆活动,当地民众都会擂鼓相庆。传统的石塘大鼓鼓面直径1至1.5米,鼓高0.8米至1米,鼓重在65公斤左右。

  “制鼓非常辛苦,尤其是扯牛皮的时候,一般人做不来。”吕保发说。45年来,自己亲手制作的鼓超过8000多面。最让他满意的,同时也是他制作过的最大的鼓,直径1.2米、高1.5米。据他介绍,完成这类大鼓的制作,需要半个月左右。

  由于技艺精湛,凭借45年来的口碑,吕保发订单不少。他高兴地说,他制作的大鼓除了满足桂林市场,还畅销广东、河南等地,目前订单已排到2025年2月。

  制鼓要力气要经验

  传统鼓制作工艺由来已久,制作一面鼓需要经过数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特殊的制作技巧,都是耗心又费力的细活。

  吕保发介绍,制鼓首先要精心挑选优质木料做鼓身,木料加工好后,再利用铁丝、竹篾等工具将它们组装成大鼓的雏形。接着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模具上,用铁钩将处理好的全州本地上好牛皮固定在鼓身上,借助5个千斤顶配合,铁钩将牛皮拉得越紧,大鼓的声音越好听、越铿锵有力。最后,利用1000颗左右的鼓钉将鼓皮固定在鼓身上。单是固定鼓钉,就需要花一天多的时间。记者在现场看到,光是鼓钉就有很多款式,有带棱角的,有圆形的,有的是竹钉,有的是铁钉。

  鼓钉固定后,还要对鼓进行装饰。吕保发说,太复杂的图案不好做,自己也不会画画,装饰上漆主要以红色搭配金色为主,这样最经典耐看。

  每面鼓的音质、音量、音准等全凭匠师个人经验进行调试。吕保发介绍,大小不同的鼓发出的音色不一样,大鼓要配鼓槌使用,音色洪亮掷地有声,小鼓的音色则更加清脆。经过一代代制鼓人的探索和积累,大鼓工艺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不同规格、不同品种的系列产品,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在音色上都独具特色。近年来,根据市场不同需求,吕保发又摸索自创了10多种不同类型的鼓,最小的鼓仅50厘米高。

  希望找到接班人

  如今制作每一面鼓,吕保发都会亲历亲为,但他也想找个徒弟传承这门手艺。

  吕保发说,制鼓是个体力活儿,孩子们觉得比较辛苦,而且制鼓工序复杂,周期长,还不怎么赚钱,他们都不愿意学。

  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吕保发也担心手艺失传。他有一儿一女,但两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不愿意接班。2008年,吕保发曾招了几个学徒:“他们带薪学习,但一两年了依然没办法做出成品。当年学徒的月薪将近1000元,现在要招徒弟,月薪得3000元以上。”面对高成本,吕保发也放弃了这个念头。

  “现在的订单很多,我没日没夜地做都做不完。”吕保发说,希望借助晚报找到有兴趣、有耐心的年轻人来拜师学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眼下,吕保发正在收集相关材料,为自己的制鼓技艺申请非遗项目。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桂林拥有制鼓技艺的匠人非常少,可以说吕保发是难得的制鼓匠人,希望他的制鼓技艺可以成功申遗并传承下去。

  记者韦彦青 通讯员邓琳 曹文郁 文 记者韦彦青 摄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