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流淌的千年运河 灵动的古韵今辉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07-25 09:21:11 我来说说 阅读



  ▲灵渠举行传统的开闸仪式,再现古灵渠的辉煌。 记者李凯 摄

  


  ▲讲解员在向游客讲解郭沫若游览灵渠时写下的《满江红·灵渠》。 记者谭熙 摄

  


  ▲在古树的映衬下,灵渠更显出它的灵动和活力。(兴安县文广体旅局供图)

  


  灵渠至今福泽一方,造福百姓。(兴安县文广体旅局供图)

  □本报记者 张苑

  7月的灵渠,水量适中,渠水清澈。一川碧水顺坝而下,在夏日骄阳映衬下,鳞光闪闪,灵动又深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穿越千年的古老故事。

  2000多年前的人们不会想到,这条最初为了军事运输而修建的灵渠,不仅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开创了人类人工运河的先河,还激活了整个中华版图的水脉经络,进而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向海之路”。

  灵渠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又保存完整的人工运河,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相比它的古老,更让人感慨的是它的灵动。穿越2000多年,它至今依然川流不息、充满活力,且仍然发挥着农田灌溉、排涝泄洪的作用。

  与古代的繁忙航运景象不同的是,今天的灵渠安静而深沉,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坐看千年一瞬,岁月漫漫。而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始终如一的守护,让它的光芒愈加璀璨。

  奇迹之渠——

  万重阻隔化通途 湘漓牵手流远长

  一条精心选址和巧妙设计的人工运河,将湘水和漓江迂回贯通,进而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这项大工程在现代都堪称奇迹,何况是在2000多年前?灵渠背后所展现的,不仅是闪光的人类智慧,还有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写下的诗句,把灵渠比喻为“天道”。

  “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把灵渠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

  灵渠位于我市兴安县,地处自古就被视为楚越要津的“湘桂走廊”,漓江和湘江皆发源于此。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去;而漓江是珠江的支流,向南流去。

  史料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后,将目光投向了岭南的大片疆土。一声令下,50万大军挥师南下。但是,素来战无不胜的秦军,这场战役却打得十分艰难。因为百越部落西瓯人非常熟悉当地山高林密、河谷交错的复杂地形,善于利用地形反击秦军,秦军又受到粮草供给困难的牵制,一时进退两难。

  如何在岭南的山水间打通运输通道,成为秦军的一大难题。这时,一个叫“禄”的人大胆建议:在湘水和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就此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让秦国船队把物资和兵员走水路从北方一直运达南方战场前线。于是,秦始皇派兵十万劈山凿渠。那是一个铺天盖地的“人海战术”。没有炸药开山,没有先进的工具,只靠铁凿敲打,吆喝声惊天动地。慢慢地,山在变薄,坝在增高……在经历了几个寒暑之后,灵渠修建大功告成。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始皇任命史禄修建灵渠,灵渠的设计和建造,显示了巧妙的构思和创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可以让船只穿山越岭的人工运河。”2024年4月,美国地理学家吉姆·斯坦布里奇博士在兴安县灵渠研究会主办的“灵渠大讲堂”作演讲时如是说。

  “在世界运河家族中,灵渠并不以规模宏大著称,而是以灵巧见长。根据中文含义和它的特征,灵渠也可以翻译成‘智慧之渠’。在公元前3世纪灵渠创建之时,其工程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水利学会委员、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建新说,古往今来,无数建筑学家对灵渠工程进行考察后认为,灵渠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走进灵渠景区,如同翻开一部厚厚的史书,让人们在秀美的山水风光中体会磅礴大气的中国古代文化,仿佛与古代水利专家隔空对话。

  灵渠最早由秦代史禄开凿建成,后经过汉代马援将军疏浚修复。到了唐代,又由李渤修建铧嘴、设立陡门,鱼孟威进一步实施了巩固修复和提升改造工程。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多个时期都对灵渠进行了科学有效的修缮和维护,才保证了灵渠历久弥新,使得其使用价值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福泽后世。

  灵渠工程分为枢纽和渠系两大部分。枢纽部分包括大小天平,即人字坝和铧嘴,作为分水、导水的建筑;南北两陡作为引水进渠的设施。如此精巧的构造,使得海洋河经过铧嘴的劈分和大小天平的截流,出现了“三分向南入漓水,七分向北归湘江”的格局。渠系部分包括南北渠及附属建筑物,与枢纽部分相互配套,使得湘水、漓水有分有合,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建筑学家们经过考察还发现,灵渠修建工程的工艺也极其细致精巧,精细到每一块石头的打磨、石头与石头之间石缝的填补,加上各朝各代对灵渠的精心维护,使得灵渠能够坚固屹立2000多年而不倒。

  连通之渠——

  民族融合大一统 南北相连向海流

  灵渠的修建最初是用于军事交通。秦军通过开凿人工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连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从而加速了南北的统一。因此,“连通”是灵渠的最大作用。然而,它连通的不仅仅是两大水系,还有中原与岭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

  “古往今来的运河工程中,灵渠让人印象深刻。”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楚汉看来,作为“世界古代水利明珠”,灵渠在统一中国、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统一南北,是秦始皇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是,他或许没有想到的是,在南北连通之后,北方的汉人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快速实现了和睦相处,中原腹地和南疆边陲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

  如果没有灵渠,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将推迟到什么时候?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不作猜测。但可以想见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研究灵渠的专家普遍认为,这条运河促进了中国统一,带来岭南地区长期的繁荣与稳定,并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史料记载,在秦以前,岭南地区被称为“扬州徼外之地”,并不正式被规划在中国版图里。这是因为,延绵的山岭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中原的先进文化很难传播到岭南,而岭南的秀美山水和丰富资源也未被中原人所了解。灵渠建成之后,随着秦始皇在此设郡,并派军队长期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罪人”发配岭南,他们成为首批岭南移民。来自中原的移民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从此南北互通有无,促进了快速发展。

  灵渠还促进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形成了一条以中国合浦、徐闻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灵渠由于南连海域、北达中原,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无论是从合浦出口海外的中原商品,还是从合浦进口的舶来品销往中原,许多都是通过水路运输,途经灵渠。

  在与灵渠一路之隔的灵渠博物院内,一尊出土于兴安县溶江石马坪汉墓群的胡人俑是灵渠厚重历史的见证者。这尊胡人俑身作顶灯状,有着高高的鼻梁。跟他一起被发现的,还有玛瑙、水晶珠、琉璃珠等来自波斯的珍贵物品。这些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既证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与波斯湾沿线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也说明了灵渠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组成节点,在中国与海外的文化往来、物资交流中曾起到积极作用。

  灵渠通航后,中原和岭南的封锁局面被迅速打开,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像洪水般涌向岭南广大地区,并通过沿江沿海地区向东南亚各国蔓延,形成了中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加快了中国开放的步伐;岭南及南亚各国厚重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亦通过灵渠输入中原,加快了商品流通,促进了泱泱大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政治的巩固和商品的流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资料显示,灵渠修好后,自秦朝开始,历代都有为数不少的汉族人从中原迁往岭南,他们的作用是发展生产、镇守边关和组织管理。南北民族的融合提高了人口素质,加快了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

  “共生”之渠——

  涓涓细流润万物 千年不竭泽万民

  “灵渠是广西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原兴安县博物馆副馆长、研究灵渠30多年的专家陈兴华说,灵渠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始终是“活”的,承载了秦代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风尘,也滋养了沿岸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流淌2000多年不竭的灵渠,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如何让承载古老文化的灵渠历久弥新?长期以来,桂林人已有共识——保护和延续灵渠的历史人文之美,让这个古代水利工程“活态”存在。

  水系不断流,文脉不断根。

  如今,灵渠蜿蜒的水道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农田村落等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卷。当人们乘船穿行在灵渠之上,仿佛穿越时空,体验到昔日“浮舟过岭,小桥飞霞,青山环抱,清流绕村”的美景,感受到这条千年古运河的灵动与神奇。

  多年来,各级领导相继对灵渠的保护和提升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推动下,一系列关于灵渠的修复工程、环境整治、文化挖掘等工作陆续展开。从官方到民间,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存,种种命题,种种探索,写入一篇保护与提升的“大文章”,赋予千年古渠新时代的魅力。

  从2019年开始,灵渠的南渠和北渠陆续进行了一系列修缮提升工程,并双双实现复航。

  2022年1月1日起,《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灵渠保护、开发、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2022年4月,灵渠博物院挂牌成立。这是桂林市全力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的成果之一。

  2023年7月,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在灵渠畔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为“活态遗产”提供智力支撑,助力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2023年10月26日,在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宣布仪式上,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鲁迪·范德温正式宣布,桂林市获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这一大会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推进运河保护与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如此,灵渠的“申遗”工作也在久久为功、持续推进。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得灵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灵渠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又近了一步。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措施来保护好灵渠这份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千秋永固,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这不仅是灵渠历史文化研究者、政府部门的共识,同时也是被灵渠所润泽滋养的每一个人的共同期待。

  时代之渠——

  千年运河生机在 “灵渠使命”正续写

  千年一瞬,转眼进入新时代,灵渠完成了自身使命,同时在漫长岁月中又增添了浓厚的新价值。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对桂林的发展寄予厚望。他强调,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这全新的命题之下,古老的灵渠也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桂林市在灵渠生态修复和治理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如修缮灵渠沟渠、疏浚古道、污水管网治理、恢复水运通航、建成灵渠博物院、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等等。与此同时,还不断发展兴起了灵渠文化节、灵渠大讲堂、灵渠马拉松、米粉节、葡萄节等系列品牌节庆活动,持续展现灵渠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灵渠,如今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一条人工运河,灵渠的使命是连接两大水系,实现南北合一,确保中华版图“气血”流畅。这一“调水”思想的提出,展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与胆识。

  千百年来,灵渠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调水思想”在全世界人工运河修建史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灵渠的成功经验一直为后世各国提供借鉴:建于唐代、沟通漓江(桂江)和柳江的古桂柳运河,成于隋朝而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以及沟通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这些人工运河的修建都在灵渠之后,我们不能断言它们没有受到灵渠运河开凿的启发。

  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一项全新的伟大水利工程在桂北大地上呼之欲出,灵渠的使命得以延续和发展。

  被称为现代版“灵渠”的湘桂运河,其构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提出。其构想是延续灵渠的功能,新修建一条人工航道,起于湖南永州萍岛,止于广西桂林平乐,连接湖南和广西,从而向南通达沿海。2020年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内河航运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打通南北向跨流域水运大通道,建设汉湘桂通道。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新格局,其中湘桂运河是“四纵”中汉湘桂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开展湘桂运河前期重点问题研究论证。之后,湘桂运河迎来了由战略构想转变为现实的难得机遇。

  位于广西境内的平陆运河修建工程,是近年来我国的又一重大人工运河项目。它是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2022年8月,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将为中国西南地区开辟一条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成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同是在广西境内,这条崭新的运河将与2000年前的灵渠遥遥相望。

  灵渠的历史给平陆运河的未来提供了参照坐标。采访中,广西水利专家们表示,如果说灵渠促进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那么,平陆运河将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共同发展。灵渠曾在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平陆运河也将在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现实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江海联动、大潮奔涌,一条全新的南向大通道将助推广西开启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

  灵渠,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它是一条凝聚着中国古人智慧的运河,是一条连通南北推动发展的运河,也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孕育希望与未来的运河。

  如今,灵渠岸边迎来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的资深学者,他们赞美灵渠、研究灵渠,为灵渠的发展出谋划策。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将在桂林举办,以灵渠为代表的中国古运河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桂林这座世界级旅游城市也将再次被点亮。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