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恭城油茶:一盏非遗 千年滋味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07-07 09:58:40 我来说说 阅读

  恭城油茶:一盏非遗 千年滋味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微涩,辛辣,盐花的咸与茶叶炒制后的香,在入口的一刹那,唤起了一种复杂的情绪;生姜的辣,与茶汤的滚热,在舌尖跳跃,化成背脊上的薄汗。在第十四届桂林恭城油茶文化节上,一碗碗风味特别的油茶,让八方来宾吃过不忘。

  饮食习惯的养成,多半与地方风物和气候息息相关。《平乐府志》引省志载:“恭城,四时晴,云便寒,调护稍失百病易生。”又载:“岭南多雾,盖有阴阳不和,蒸于莽青之区,杀以重蛇之气是生瘴疠。”因此,智慧的瑶族山民善用大山的馈赠,将茶、葱、姜、蒜、芫荽等食材捶打开来,加入油盐、热水,熬煮成了油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油茶驱赶了湿寒,抵御着瘴疫,折射出了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集体诉求。

  改良于唐,盛行至今,悠悠茶香,飘了一千年。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恭城油茶制作技艺全凭口口相传、代代家传。

  今年67岁的“达子哥”钟明达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油茶习俗”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岁开始喝油茶、8岁开始像模像样地自己打出一锅油茶,钟明达的大半生基本在茶香中度过。穿上民族服装,生起火,下好料,“达子哥”熟练地打起了油茶。边打还边来了一段“表演唱”:“树上的喜鹊叫喳喳,叫喳喳、叫喳喳;漓江流水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远方的朋友来桂林,来桂林、来桂林;请来我家喝油茶,喝油茶、喝油茶……”不一会儿,一锅汤色金黄、茶香四溢的油茶就打好了。“(油茶)一杯苦、二杯夹(涩)、三杯四杯好油茶”,钟明达说,基本上到了第三杯以后,油茶的美味方能显现出来。于是,在一杯接一杯,一唱一和、一来一回中,油茶过筛、举杯对饮、宾客尽欢。

  一碗恭城油茶,见证了一部多民族文化融合史。

  在隋朝,恭城已是茶叶种植和贸易的重要地区。唐代以来,瑶族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迁入后,将本地的饮茶习俗进行改良,增加了原料配方,改进了制作工艺和工具,形成了独特的瑶族油茶习俗。在瑶族与当地壮、汉族交往过程中,瑶族油茶习俗逐渐传入当地壮族、汉族,成为多民族共享的习俗。油茶作为瑶家最好的“待客礼”,也随之走出了大山,被更多民族所接纳、传承。在人生礼仪的重要环节,如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过寿等,都有油茶的踪影,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茶礼、茶俗、茶规。

  “米粉米粉,油茶油茶。一辈子米粉,半辈子油茶。”在歌曲《米粉油茶》中,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周子喻感性地写出了桂林人一生的味蕾羁绊。

  千年之后,炉火纯青,油茶的香味,如今已经飘出了大山,飘到了世界各地。恭城“瑶族油茶习俗”先后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入选了由商务部、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主办的“千帆出海”行动计划中的“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年度推荐产品”,成为了“国礼”。

  2023年,在第一批“桂林经典”名单上,恭城油茶赫然在列。

  “恭城油茶喷喷香,既有茶叶又有姜。当年乾隆喝三碗,金口御赐爽神汤。”如今,无论是享誉千年的“爽神汤”,还是作为文化输出、影响力和产业价值与日俱增的“中国咖啡”,恭城油茶的传奇都还在继续。被茶香浸润的桂林城,也像这香辣滚烫的油茶一样,活色生香,令人难忘。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