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端午时节话端午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06-11 16:26:31 我来说说 阅读

  ▲6月9日,在海南省万宁市东澳镇,当地村民用多条小渔船头尾相连组成的“巨龙”在海中畅游(无人机照片)。   宋朝诗人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一诗中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新华社发(蒙钟德 摄)

  ▲6月6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一家幼儿园,老师为小朋友们“点雄黄”。   端午佳节,人们包粽子、赛龙舟、束艾草、点雄黄,在多彩民俗活动中欢聚一堂、共度佳节。 新华社发(张建明 摄)

  □新华社记者李思远 冯源 喻珮

  “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五月五,端午节,在屈原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传承400余年的三闾骚坛诗社近百位诗友举行端午诗会,共同吟诵诗社名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关于端午节起源,影响最广泛的是纪念屈原说。”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秭归民俗文化专家郑承志说。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所作的《离骚》至今广为传诵。在楚国,屈原一度得到重用,但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最终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相传,听闻这个消息,屈原于五月初五在绝望中抱石自沉于汨罗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并抛洒饭团食物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举行盛大的活动来纪念他,并逐渐形成了龙舟竞渡、包粽子等习俗。

  “关于端午节起源,除了纪念屈原的说法,民间还有凭吊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说法,也有‘辟邪说’‘祭龙说’。”郑承志说,在屈原诞生地和投江区域,端午习俗主要是纪念屈原;在江浙一带,以纪念助吴伐楚、后因吴国政治斗争被赐死的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为主;在浙江绍兴,也有纪念入江救父的东汉孝女曹娥的说法;而在山西、河北一带,人们则缅怀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不求功名利禄的春秋时期晋国贤人介子推。

  “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各有不同,但都蕴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屈原代表爱国情怀,伍子胥、介子推和曹娥代表忠孝,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说。

  至于“祭龙说”,是指端午节来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而“辟邪说”,指端午节正值仲夏,在古人的观念中,五月是“毒月”,毒蛇、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五毒”渐渐复苏伤人,相当一部分端午民俗与避疫有关。现在看来,这一解释也是最接近端午节的原初意义,后来逐渐与纪念人物融合在一起。

  据文献记载,端午节的最初形成时间是战国时期,历经2500多年,如今逐渐发展为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做香囊等习俗。

  “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在秭归,端午节过得比春节更隆重——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头端午”以祭祀屈原为主,“大端午”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末端午”则举行放河灯、送瘟船等民俗活动。

  楼台亭榭精心扎制,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气势宏伟……在黄石市,民众每年自发举办一项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文化活动——以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为主题的神舟会。持续月余的活动丰富多彩,祈求神舟带走疾病、带走瘟疫、带走灾难,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

  “祭伍子,迎水仙”。在江苏省苏州市,每年都要在江河划龙舟。龙舟开赛之前,各支队伍都要拜祭伍子胥,并邀请有名望的人士“点龙眼”。龙舟竞赛结束,还要举办送神仪式,称作“拔龙头”。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由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组成。这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世易时移,历久弥新。如今传承千年的中国端午节,逐渐成了世界的节日。”郑承志说,划龙舟、包粽子等端午习俗漂洋过海,在东南亚甚至欧美受到热捧,以热爱祖国、家庭,崇尚健康浪漫为主要内容的端午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同时,也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同。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