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巷挖出两百多岁的“宝贝”!它的来历→

来源: 广西新闻频道 2024-06-01 09:51:46 我来说说 阅读

  仁寿宫铁香炉的发现和保护

  2013年8月30日,在桂林东巷西北部,“发现了铁鼎!”一声惊呼打破了考古工地的严肃氛围。工地现场的考古人员们立马走进探方,分工合作,用竹签、毛刷仔细将露头的铁质器物进行原地清理,将其与泥土剥离,直至铁质器物完全暴露出来,器耳、器身、器腿逐渐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这是个铁鼎!器身正反面还刻有“仁寿宫”“萧公殿前”等字样,确定了这个铁质器物的身份,它是摆放于仁寿宫殿前的鼎式香炉。今日在考古人员的手下,历经岁月的沧桑、掩埋于黄土之下、昔日置于殿前接受香火浸沐的香炉,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虽然香炉出土时已经严重锈蚀,纹饰模糊,左腿缺失一只,但整体气质仍然让人生出一阵莫名的震撼感,虔诚肃穆。

  在对这个铁香炉进行出土拍照测量后,其第一时间被运往桂林市文物工作队(今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文物库房进行妥善保管。直至2015年5月,在修复技术条件成熟后,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委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专家团队对其进行除锈、修复和保护等工作。

  铁香炉出土时严重锈蚀,缺失一只左腿,从上至下,可分为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香炉通高62厘米,长52厘米,宽39厘米,炉身内深25厘米。炉身正反面刻有“仁寿宫”“萧公殿前”“清乾隆壬午秋月”等字样,从文字可知该香炉为清乾隆年间置于仁寿宫内萧公殿前。香炉出土位置附近,亦发现有《重建建昌会馆碑记》石碑一方。

  香炉出土位置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桂林城区测绘地图上标注为仁寿宫范围,仁寿宫右侧紧邻江西会馆。江西会馆是清乾隆年间由江西籍人士捐款修建,为赣商聚会联谊、扶助同乡、协调事务之地,后于抗战时被毁。江西会馆供奉许真人,通常在会馆旁边还建有万寿宫或仁寿宫。香炉上所刻的“仁寿宫”也应与会馆同时建造。目前桂林市内保存较好的有阳朔西街的江西会馆。同类的会馆还有恭城湖南会馆、平乐粤东会馆、荔浦福建会馆等11处。

  “萧公殿前”的典故

  “萧公殿前”中的“萧公”主要指宋代萧伯轩、萧伯轩长子萧祥叔、萧祥叔的次子萧天任,萧氏爷子孙三世的事迹被民间神化。

  萧伯轩,生于宋咸淳八年(1272年),是萧氏三世中的重要人物。他因访道临江府谢真人而爱上了新干的山水形胜,于是从永丰迁徙至新干大洋洲定居。这一行为本身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和神圣的色彩。萧伯轩被描述为“不事生产,惟好行其德,济人泽物,晚有神识,事皆前知”,这些特点都增强了他在民间信仰中的神异性。

  萧伯轩的长子萧祥叔,也有着被神化的事迹。他“增修父道,更复神异”,并且据说他“复生而神异,往往能拥护舟楫于江湖风浪之间”,这种在风浪中保佑舟楫平安的能力,使得他在民间信仰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萧天任,作为萧祥叔的次子,同样具有神异性。“亦生而灵异,人所叩无不前知”的特点使得他在民间信仰中同样受到尊崇。

  这些事迹在民间被广为传颂,萧氏三世成员因此被尊为神明,他们的庙宇和祭祀活动在当地非常普遍。直至清乾隆年间,民间新建庙宇众多,供奉各类神明。2013年5月3日《桂林日报》第七版《仁寿巷的故事》文章中曾写到“仁寿宫原来是一座庙,里面有几个赤面金身的神像,“文革”时期被拆下来就地烧毁了”。在仁寿宫内供奉的萧氏三世神像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仁寿宫”香炉历经百年时景,摆于“萧公殿前”静听往来民众的祈愿纳福,它的出土不仅证明了“仁寿宫”的存在,更是以此作为历史信物,带我们穿越古今,去感受人间至情至性,体味人生百态。

  来源 |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桂林头条

责任编辑:申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