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设置在象鼻山前漓江水域,当晚的演出美轮美奂,惊艳世人。 记者唐艳兰 摄
象鼻山以“象山水月”千古绝景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最美赏月地”。 记者何平江 摄
春节假期,象山景区迎来了龙年的第一波旅游热潮。 记者唐艳兰 摄
霞光中的象鼻山。 王战飞 摄
□本报记者 陈静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千年前的宋朝,蓟北处士游览象鼻山后,被象山水月的奇观打动,在水月洞石壁上写下了这篇名作《和水月洞韵》。象鼻山,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倒影于一体,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题材,是游人到桂林的必游之地。这座屹立在漓江畔的大石山不仅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更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它作为桂林这座20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徽,更浓缩了桂林的城市气质与精神。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桂林市桃花江与漓江汇流之处,因其看上去犹如一只大象在用鼻子饮水,故后得名象鼻山。作为桂林旅游的标志性景点,象鼻山于1995年被定为桂林的城徽标志,也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符号”。从2013年起,象鼻山景区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美赏月地;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南方分会场就设在象鼻山前,向世界展现了桂林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象鼻山的由来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内的核心区域,远看象鼻山,宛如一头巨大的石象垂鼻饮水于漓江之中。漓江如同一面明镜,把象鼻山的倒影映衬得栩栩如生。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约3.6亿年前,当时的桂林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约2亿年前的地壳变动中,桂林的山峦才渐渐“浮出海面”,岩层上升后经历长期的风化、冲刷、侵蚀,变成了一座座石山,象鼻山就是其中的一座。
象鼻山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圆洞——水月洞。据岩溶地质专家考证,水月洞的形成是大自然造就的,大约2亿年前,当时的漓江比现在宽得多,西岸在今天的榕湖之西,象鼻潭水下溶出了一个圆月形状的大洞粗胚。后来,漓江水消退河道变窄,水下的大洞逐渐露出水面,由于山体前端裂隙较多,在江水不断的冲刷、溶蚀下,洞体逐步被溶出了一个洞壁光滑的水月洞。
而作为这头“大象”眼睛的象眼岩,其形成原理与水月洞一样,只是由于岩石结构不同、位置更高、出水更早,同时形成的象眼岩就不似水月洞那样圆润。
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位于漓江西岸的象山水月与不远处漓江东岸的穿月岩正好相对,一浮于水,一挂于天,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象眼岩南北两洞,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从象鼻山南麓南极洞口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经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外是悬崖峭壁,无磴可通。从南眼张望,高耸的漓江大瀑布饭店近在咫尺,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历历在目;从北眼远眺,只见江波帆影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
关于象鼻山成因,在桂林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相传象鼻山原是天上的神象,当时由于凡间的百姓常常深受水灾的侵扰,看到百姓生活艰难,神象偷偷下凡帮助百姓疏通河道。但天有天规,玉帝得知后,命神象立即返回天庭。神象觉得人间更有温情,决定留在桂林。玉帝为此大发雷霆,派托塔李天王下凡捉拿它,双方大战了三天三夜。神象口渴了,跑到江边饮水。这时李天王悄悄地从后边偷袭,一剑把神象钉死在漓江边。神象瞬间化作了石山,在美丽的漓江边和桂林百姓日夜厮守。
象鼻山以其独特的地貌、优美的景色、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桂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游览观光。
象鼻山是桂林山水之魂
早在新生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象鼻山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考古专家在这里挖掘、出土了多种石器、陶器和骨器。
随着中原文化的南下,地处湘桂古道南端的象鼻山,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水月洞逐渐发展成为古码头,见证桂林文明开化的历程。
“漓山,在訾家洲西,一名沉水山……世乱民保以避寇,旱或祷祀颇灵。”这是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的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象鼻山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据说,每到科考时节,各州县的考生都会汇集到桂林来赶考。当时的考生,有钱的骑马,没钱的走路,而更多人选择坐船。所以每年科考时节,漓江上满眼皆是舟船。夜幕下、江面上,渔火点点、书声琅琅。
明嘉靖年间《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中记载:“象鼻山,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滨,形状类象,故名。”而明代张鸣凤著《桂胜》中则记载:“阳江西来东入漓水,魁然起据南皋之端,是为漓山。”可见漓山、象鼻山这两个名称当时都在使用。后因山形与“象鼻山”名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象鼻山这个名称便逐渐流传下来。
唐宋以来象鼻山逐渐开发成游览胜地,吸引了大批文人到此。宋蓟北处士有诗《和水月洞韵》:“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象山水月”奇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粤西游记》中这样描述象鼻山:“……出其前,直盘至西北隅,是为象鼻岩,而水月洞现焉。盖一山而皆以形象异名也。飞崖自山顶飞跨,北插中流,东西俱高剜成门,阳江从城南来,流贯而合于漓。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潆波,水月之称以此。而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象鼻之称又以此。”
唐元和年间,柳宗元在赴柳州刺史任上,过桂林时游訾家洲亭,眺望象鼻山,不由感慨桂林山水“甲于天下”。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这两句诗巧妙地将碧澄蜿蜒的漓江誉为仙女飘飘的裙罗带,将桂林的山比作女子头上的碧玉簪,成为描写桂林山水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韩愈为送好友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时所作的《送桂州严大夫》,是镌刻在象鼻山水月洞的40余件摩崖石刻之一。韩愈虽未到过桂林,却有咏桂林的诗,可见在唐代桂林山水已闻名遐迩,令人向往。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在宋高宗主持的殿试中,张孝祥被钦点为状元,同榜进士还有范成大。十几年后,这两位同年围绕象鼻山水月洞名称还闹出了一场笔墨官司。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刚上任一年的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张孝祥遭谗言被降职。离任的日子到来,张孝祥和好友同游象鼻山。当时正好漓江水涨,朝阳从江对岸的东方冉冉升起。面对此良辰美景,张孝祥即景挥毫,赋诗写序,把水月洞改名为朝阳洞。
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的一天,范成大也来到象鼻山游玩,看到刻在洞中的张孝祥的诗文后,范成大觉得朝阳洞这个名字不太妥当,他认为水月洞“剜漓山之麓,梁空距江”,这个地方“石门正圆”,而且“春水时至,湍流贯之”,形成了月与水之间的一种交融关系,所以,水月洞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而且由来已久。于是,范成大做《复水月洞铭并序》,为水月洞恢复旧称,并刻石于张孝祥碑刻的对面,大小尺寸也差不多,并希望“百世之后,尚无改也”。
水月洞从命名,到更名,到复名,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人认识山水的一个历程。所以有人说,桂林山水是有历史故事的山水,是有文化气质的山水。
象鼻山作为桂林山水之魂,在桂林人民心中有着重要地位,因而衍生出了一系列象山地名群,如象山区、象山街道、象山南路、象山公园、象山广场、象山渔人码头、象山博望园等,给这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物以“象山”之名,寄托着桂林人民对象山的喜爱与祝福。
象鼻山,地处漓江和桃花江交汇处。在桂林鹦鹉山上,至今留存的南宋时期《静江府城池图》显示,古时的漓江水深江阔。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用“汪洋”来形容漓江。漓江和桃花江构成了古代桂林的护城河,而位于两江交汇处的象鼻山,成为古代兵家争夺的制高点。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将朱亮祖攻取桂林时,曾屯兵于山下。元军守将凭借天然形成的护城河,死守三个月而城不破。
如今,在象鼻山脚下云峰寺内陈列着一尊土炮,记载着170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北上时,以象鼻山为前沿阵地,以山脚下的云峰寺为指挥部,在山顶设火炮阵地攻打桂林城。奈何水深城坚,太平军在攻打30多天后绕道北上。
寺的西面有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诉说当年盛事。
抗战时期,桂林守城部队制定了桂林防御计划,利用石山、岩洞构筑防御工事,曾在桂林大大小小的山顶上如象鼻山、叠彩山、铁封山、鹦鹉山修筑了数十个碉堡。象鼻山顶上的碉堡至今仍存。当时桂林守将何宣将军书写“西南保障”四个大字,凿刻在象鼻山山门上,以表达抵御日寇的气概与决心。之后在1944年打响的桂林保卫战中,桂林城军民同仇敌忾,在绵延五公里的漓江两岸让日军付出了死伤3100多人的代价。
1994年,桂林市向全世界征集城徽。当时年仅23岁的桂林小伙何旻听到消息后,对自己儿时最熟悉的象鼻山、水月洞、普贤塔和漓江倒影进行了艺术造型,再配以四瓣桂花环绕,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征集而来的3000多份设计方案,经过56名国内知名专家三次评议,最终,何旻设计的桂林城徽标志脱颖而出。
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标志符号,也勾连着这座名城的历史记忆。其脚下的漓江水千载悠悠,川流不息,诉说着象鼻山的前世今生。
桂林城徽背后的文旅转型发展探索
从1986年象山景区开园,到2023年以象鼻山为代表,包括叠彩山、伏波山等景点的象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象鼻山,已经成为桂林最具标志性的旅游名片。
2003年被列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游览景区”;2007年与法国艾特大市象鼻山景区结为友好景区;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上,匈牙利的Attraction舞团在创意舞蹈《符号中国》中展示了象鼻山,这是象鼻山第一次由外国演艺团体利用特殊舞蹈形式表现;2017年获国家5A级景区称号。
2017年除夕夜,象山景区成为央视春晚四个分会场之一。漓江之畔,象鼻山前,人们踏水欢歌,浑然天成,宛如仙境。
2021年,对桂林市和象山景区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桂林视察,并到象鼻山调研,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使命、新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桂林建设“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即“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发展新定位,桂林在全国、全区的战略地位大幅提升。
2022年1月31日(除夕)开始,象鼻山景区全面免费开放。伴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桂林又一次获得各级媒体的重磅聚焦,也吸引了全国游客的目光。免费开放以来,游客们纷纷来到象鼻山景区打卡,景区周边的食、宿、娱乐等相关产业也迎来了新一波发展机遇。周边餐饮场所时常爆满,漓江啤酒鱼、醋血鸭等桂林特色菜品供不应求。“免费开放后,当年2月和3月游客量同比增加了96%。”象山景区相关人员表示。
象鼻山景区门票免费是桂林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这也是桂林市牢记领袖嘱托、努力对标世界标准的自我革新,一个景区的免费开放“一小步”,折射的是桂林迈向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大步”。正如《经济日报》的评论所说:“桂林象鼻山景区是全国少数紧邻中心城区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它的免费开放将提升整个‘大桂林’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水平。”
走进象鼻山景区内的邮局,一张张印着象鼻山的明信片、一个个桂林山水元素的文创产品,昭示着象鼻山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象鼻山公园考察时,在主题邮局与大家一起看画册,聊邮票,赏文创产品,说党史丛书。如今,该邮局成为游客的必打卡之地,营业员介绍,总书记翻阅和称赞过的《漓江赋》画册,以及印有山水图案的搪瓷杯最为畅销。象鼻山造型的文创雪糕旺季时每天售出1500根,手持雪糕在象鼻山前合影是大多数游客的必选项。
为给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游览体验,象山景区还建设了智慧景区,加大景区配套项目及公共设施投入,加快研发景区体验项目,丰富产品线,提升服务品质;试运营“象鼻山—龙船坪—叠彩山—象鼻山”观光游船路线,高峰期一天发出13班,日均接待游客350余人。
象鼻山景区的免费开放,正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也是献给游客的一份大礼,充分彰显了桂林这座旅游城市所释放的“欢迎来做客”的热情和友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把这份“邀请函”化为来桂林旅游的实际行动。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中,象山景区旁的滨江路上,自驾车、旅游大巴排成长队,景区附近的特产店内不时有游客询价消费。景区游人如织,冬日暖阳下,不少身着广西特色民族服饰的游客兴致勃勃在象鼻山前留影,还有游客走进象山景区主题邮局选购山水画册、明信片,加盖纪念戳。在象山景区的辐射下,周围的中心广场、正阳步行街、东西巷等街区亦是人头攒动,可以说,地标性景区的客流直接拉动了城市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体现出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全方位产业发展的态势。
象鼻山,这座桂林城徽标志有了新的意义与内涵——它是桂林从“谋一山”到“谋一城”城市经营理念变化的生动体现,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文旅转型升级、国际交流合作更频繁的现代桂林市的形象。
经典访谈
象鼻山是他创作之魂
帅立功[桂林旅游学院终身教授(国家二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届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
“桂林山水甲天下”尽人皆知。但多数人并不知晓桂林的山水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就浓缩在象鼻山。千百年来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心拥明月,吟诗作画,倾诉着每个朝代、每个作者不同的心境。
自打拿起画笔,帅立功便与象鼻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六十年从艺之路上,看山、画山、爱山,构成了他艺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那部分。象鼻山是他创作的作品中很浓重的一笔。为了创作好象鼻山的作品,帅立功多次到象鼻山全方位对景写生,和象鼻山近距离倾情交流,记录下不同角度的山色,不同季节的风景,只为感悟桂林山水灵魂深处的温度。
专注于象鼻山,帅立功先后创作的作品有国画系列、书法系列、扇画工艺、陶瓷工艺、水晶工艺、纺织工艺、金石篆刻、设计书法等等。“作为一个桂林人,我希望透过象鼻山的灵气,穿越桂林山水之秀,将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传递到千家万户。”
因为对象鼻山的钟爱,帅立功还将其元素融入设计创作的旅游产品《象山水月》茶具。他把壶把设计成象鼻山的象鼻、把壶盖把纽设计成象鼻山山顶的“普贤古塔”。当使用者将茶壶放入有水的茶台后,“象山水月”被圆满呈现出来。令人叫绝的是,茶壶上还有一联“藏头”篆刻,印文表面上看只有“不去还流”四字。仔细端详后却发现中间还藏着“水月”两字的大篆变形体。“月不去,水还流”,千古名句就这样与现代人的生活呼应上了。2002年4月,《象山水月》茶具荣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大赛银奖。在同年召开的“桂林博鳌亚洲旅游论坛”上,桂林市政府将这套茶具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前来参加论坛的16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2015年,这套茶具还斩获了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中国百佳旅游商品”荣誉称号。
2021年是帅立功从事艺术创作60周年,他特意创作了桂林山水画《桂林有座象鼻山》。这幅画长10米、高1.8米,没有过多的颜色,仅用深浅不一的水墨,用大写意的精神呈现了象鼻山的左侧、右侧、正面三个不同的视角,将多座象鼻山汇为一景、相辉相映。
这些年,帅立功还设计了许许多多以象鼻山为主题的工艺品和日用品,涵盖茶具、水盂、印盒、果盘、餐碟、镇纸、扇子、抱枕、背包等。他甚至还填词创作了以象鼻山为主题的歌曲。
“漓江风景迷四海,象山水月照五洲。”现在的帅立功还带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创作以象鼻山为主题的作品。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他了解象鼻山,喜欢象鼻山。
(记者陈静)
提质升级,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莫函佳(象山景区管理处副总经理)
象山景区免费开放的“一小步”,折射的是桂林迈向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大步”。景区免费开放对我们景区管理者本身也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让我们彻底融入市场的激励和动力。在面对免费带来的巨大人流、商流的同时,企业需要对景区本身的文化和旅游底蕴进行再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这对我们从业人员也提出了要求,一个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服务工作;另一个就是要创造良好的宜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象山景区利用暑期、黄金周、各种节会活动,加强全媒体宣传,稳住重要渠道,推出有影响力的活动,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的活力元素和氛围,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景区对景区园容环境、基础设施、安保设施设备等进行了全面提升,主要进行了游客中心、停车场、卫生间、出入口通道、秘境剧场、爱情岛北岛、象道等区域功能的升级改造;建立完善三山广播救援系统、三山入园人数统计系统、网站VR系统;与“一键游广西”智慧旅游项目进行技术对接,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同时,景区依托桂林山水的禀赋和资源优势,与两江四湖景区进行资源整合,打造“船—水—岸”产品体系,春节期间试运行开通了水上游览项目,如政策条件成熟将探索“水上交通+顶流景区(酒店)型码头经营+二消+第三方经营开发”的运营模式,在免费景点内建设靠泊码头等基础设施,通过景区码头的一体化打造,将免费景点的流量优势转化为水陆一体化游览收入增量。
此外,景区正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资金的申报工作,目前项目已纳入自治区“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批复后,将对景区的智慧管理设施、游客服务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停车场改造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未来景区还将在“新”字上不断下功夫:推出新玩法,提供新服务,带来新体验,让游客遇见更多美丽的风景,解锁更多精彩的玩法,让更多的“流量”变成“留量”,让游客对象山景区、对桂林留下美好的印象,把这份美好长留心间,不辜负总书记对桂林的厚爱。
(记者陈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