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酸鱼:龙胜“侗家三宝”之一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01-23 15:38:45 我来说说 阅读

  韦吉荞从鱼塘里捞出一条大草鱼。

  韦吉荞给鱼身上抹盐。

  韦吉荞和妻子将抹好盐的鱼挂到竹竿上。

  已经腌制了一年的酸鱼。

  韦吉荞妻子从坛中取出已经腌制一年的酸鱼。

  韦吉荞和妻子行走在田间。

  □本报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潘志祥 黄同凯 文/摄

  侗族酸鱼是龙胜各族自治县一道非常独特的美食。侗族人吃酸的历史悠久,几乎所有菜肴都可以用酸进行调制,这也是侗族美食的独到之处。“侗不离酸”是侗族的民间俗语,其中酸鱼、酸肉、酸鸭享有盛名,被称作“侗家三宝”。“侗家三宝”中,以酸鱼最为出名,腌制好的酸鱼肉质细嫩,酸咸可口。2008年,“侗家三宝”被列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月5日,记者走进乐江镇江口村韦吉荞家,只见厨房火塘上边挂满了腊肉等各种腊味,香气四溢。“90后”韦吉荞是江口村土生土长的侗族青年,从小他就喜欢围在长辈身旁观看如何制作“侗家三宝”,渐渐地也学会了。

  为了让记者见识一下酸鱼的制作过程,韦吉荞脱下外套,换上捕鱼用的连体背带裤,与妻子拿着抄网,领着记者来到村旁的鱼塘捞鱼。不一会儿,韦吉荞就从塘里捞上来两条重约6斤的大草鱼。回家后,韦吉荞将草鱼洗净,用刀利落地去除内脏,然后把食盐均匀地涂抹在鱼身上。

  龙胜各族自治县万山环峙、五水分流,自然生态良好、江清水甜,江中鱼肉鲜嫩,鲜脆爽口。韦吉荞72岁的奶奶唐玉琼做酸鱼是一把好手。她告诉记者,相传在很久以前,侗族的祖先在捕鱼归来后,由于没有冰箱等现代的保存方式,为了延长鱼肉的保质期,便摸索出了制作酸鱼的方法,这种做法流传至今,成就了侗族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每年立冬过后,天气开始转冷,鱼不容易变臭,正是做酸鱼的好时候。”唐玉琼老人说。抹好盐的鱼腌制三个晚上后,就可以放到火塘上挂着熏烤,烟熏味会使酸鱼的口味更加独特。待鱼熏至四成干后,再把高度酒抹到鱼身上,把蒸熟的糯米饭与辣椒混合,塞进鱼的肚子里,用禾秆把鱼身捆牢,放入坛子中继续腌。不过有些地方的做法不同,比如有的是不晾干水分直接放入坛子腌;有的会加上糯米饭、甜酒和辣椒粉等调制而成的腌糟;还有的会用黄豆粉代替糯米饭等,都是用来增加酸鱼的风味。

  韦吉荞和妻子端来一坛已经腌制了一年的酸鱼。坛盖刚一打开,清爽的酸香味便从坛中飘了出来。两人小心翼翼地从坛中取出几条酸鱼,只见酸鱼身上捆了禾秆,还沾有糯米饭和辣椒。

  韦吉荞说,酸鱼一般腌制到三个月就开始有香味,这时开坛取鱼需要煎炒才能吃,腌至六个月以上的酸鱼取出来就能生吃,腌至一到三年的酸鱼味道最纯正。由于密封性好且盐分较高,所以酸鱼能够保存很长一段时间。每逢贵客光临、过年过节、唱戏“月也”等,侗族人就会拿出味道独特的酸鱼,招待亲朋好友。

  酸鱼有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方式是生吃、烧烤、油炸。用炭火烤制的酸鱼味道最浓郁,吃起来骨酥肉软,鲜嫩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油炸只需用少量油将酸鱼炸至表皮金黄即可上桌,香而不腻、口感酥脆。

  色香味俱佳的酸鱼传统美食,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还是侗家儿女乡愁所寄,更是一种民族饮食文化。


责任编辑:曹榕榕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