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全州县枧塘镇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按照“组织引路、党群共富”的思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之路,以产业振兴示范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把好产业发展“方向盘”。镇党委始终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梳理本地产业情况,确定“1+5”(葡萄+金槐、大蒜、香瓜、沃柑、油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及“一站一廊N基地”(1个产业发展工作站、1条产业展示长廊、N个产业发展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全镇金槐种植面积20000多亩,葡萄11000多亩,大蒜2000多亩,香瓜2000多亩,沃柑4000多亩,成功打造了江东村委下东村500亩连片高标准优质油茶基地。成功创建全州吐鲁番葡萄现代特色农业市级示范区、全州县远志现代农牧养殖县级示范区、枧塘镇虎形山沃柑种植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及多个村级农业示范点。初步形成了“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严密组织体系,构建产业发展“责任链”。一是搭建组织机构。紧盯“1+5”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一办六专班一工作组”(1个领导小组办公室、6个产业专班、1个督导考核组)作为“1+5”产业振兴工作的组织机构,切实抓好责任落实。二是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建立枧塘镇抓党建促产业振兴工作会议制度,每月组织召开产业发展专题会议,整合资源力量,做好总体谋划、协调推动和工作落实。三是构建责任体系。探索构建“四位一体”包抓责任体系,每个产业示范基地由1名班子领导抓联系、1名乡镇党员干部抓服务、1名专业技术人才抓指导、1名党建指导员抓党建,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建立了工作台账,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助推产业振兴。
三、集结技术人才,组建产业发展“智囊团”。一是建立产业人才库。围绕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人才需求摸底,建立15名由自治区、市、县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组成的枧塘镇“1+5”产业振兴专家人才智库,建立120名由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为主的乡村人才信息库,服务全镇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推行产业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行“人才+基地”发展模式,在“阳光玫瑰”优质葡萄种植示范基地设立博士工作站,在瓦窑岗葡萄基地设立“远教大讲堂”,积极培育技术能手。累计开展线上培训30余场,培训人次达5000余人次。三是入村施教解难题。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千人进千村”活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通过专题培训、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农户提供农业春播、春管和畜禽、水产养殖等方面技术指导,着力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科技帮扶模式,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效益。
四、强化产业带动,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镇党委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在瓦窑岗葡萄种植基地实施“葡萄产业提质增效”项目。一是创新载体,服务产业“零距离”。在基地产业服务中心一楼打造占地面积300㎡的“秀美枧塘 葡萄飘香”乡村振兴党建工作站,创新施行“双联四线”党建工作法,由芳塘村党总支部联系服务工作站党支部,党支部党员联系服务葡萄种植户,开通“专家技术热线、民事村办热线、纾难解困热线、产品销售热线”四条服务热线,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二是搭建平台,发展产业“全链条”。镇党委加强与广西农科院、桂林市农业科学服务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等单位的交流合作,构建“产教学研销”五位一体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应用体系,结合智慧农业数字信息平台,一张图大数据,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三是应用“双减”技术,按下产业“快进键”。重点抓好了全州县枧塘镇葡萄产业提质增效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区采用农药减量技术杀虫灯和黄板应用示范面积3000亩,化肥减量节本增效即“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500亩,实现应用绿色技术防控率达10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5%以上,总受益人口达4194户15984人。(通讯员: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