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诞山江畔老埠古圩 邓超 摄
图②:老埠村翘角飞檐古民居
图③:老埠古驿道上的十里长亭
图④:老埠宋朝白龙桥
图⑤:老埠古驿道
■陶彩忠 唐莉
平乐县有一座宋朝古圩叫“老埠头”,距张家集镇约2公里,是平乐陶氏人家的发祥地之一,全村2100多人,均为陶姓,系唐敕封太尉、征南大将军陶英后裔。古圩曾经是平乐县东南部地区最早的圩市,目前尚存有千年古桥、古道、古寨子、古凉亭、古码头……走进古村,让你处处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触摸到沧桑的痕迹。
历史上,老埠头称为“都密村”。村东有一条可载十余吨位货船的榕津河支流——诞山江(即今东江河)。由于再往上行,河流逐渐狭小,不利大船航行,于是当地人就在村东的诞山江边上修建了两个大码头,以利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一时间,古村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遂成圩市,称为“鲁溪铺”。
据介绍,古圩在清朝末年迁至张家集镇以前,广东沿海地区的食盐、布匹等日用品,沿桂江、茶江、榕津河上溯而来,最后都在都密村转运销售。同时,本地的名贵木材、稻米、花生油、桐油等土特产品在这里交易后,走官道出青龙,过桥亭,至长滩码头入桂江或沿江而下入茶江,转桂江,下南海。
当时,沿诞山江边另有一条古驿道,上接青龙、阳安,下通张家榕津古渡,是当时平乐东南部地区的陆路要道。但是,在村南约一里地处,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溪,自西向东流入诞山江。小溪上架设的是木桥。每逢汛期,木桥常被洪水冲走,严重影响人们通行。于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平乐陶氏家族第七世祖兄弟4人出资合建了一座石拱桥,称为“拱飞桥”,俗称为“白龙桥”。据考证,此桥始建于北宋时期,呈南北向。为虹式单拱,通长11米,跨拱6.2米,拱高距水面4.7米,桥宽2.6米。
白龙桥采用宋代石拱桥多道拱券并列砌筑的典型工艺,桥拱全部用大小一样的石块砌成,呈圆状桥孔,所有石块之间没有用灰浆粘连,全靠石块之间的相互挤压而支撑,非常规整牢固。如今,古桥已走过千年沧桑岁月,仍保存完好,是目前尚存的广西最早原建桥。
白龙桥建成后,拥有了水陆两路便利交通的都密村更加热闹非凡,商业兴盛。自宋朝中期开始,至明末清初,“鲁溪铺”兴盛了600多年。
古时的“都密村”村圩合一。由于它是诞山江的大码头,因而村名为“老埠头”。同时,又是张家、青龙、阳安一带最早最大的圩市,故又称为“老埠”。
据当地老人介绍,从宋朝开始,直到清朝康乾盛世,老埠头村仍是张家、青龙、阳安、桥亭一带最富庶之地。村庄分为芙蓉坊、熬酒坊、豆腐巷、田头坊四个坊里。每个坊里从事不同职业,也各有不同的营生。
老埠头村依山而建,山形呈四方形,顶如轿塔,当地人称“轿山”。芙蓉坊,位于“轿山”西侧,坐东朝西。因山岩上有一株硕大的芙蓉树而得名。此坊人家,大都以货物贸易为业,素有“大秤称银,小秤称金”的说法。说的是此坊人家有两杆秤,一大一小。大秤用来称银,小秤用来称金,足见其富庶程度。
紧贴芙蓉坊的是熬酒坊,此坊人家以熬酒为业,专职酿造平乐的土酒。土酒,又称“土熬”,是平乐民间最盛行的古酒。传说这种土酒是平乐陶氏人家传承先祖陶渊明的酿酒技术,以平乐香米为原料,以酒饼发酵。浑若米汤,色泽如银,芳香清甜,朴实醇厚,备受酒客青睐和推崇。因此,老埠村的酿酒业,历代不衰,至今尚是平乐土酒的原产业。
与熬酒坊相邻的是豆腐巷,巷子不长,约50米,所有的人家以做豆腐为生。俗话说“大富靠天命,小富靠殷勤”,豆腐巷子人把豆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生活也异常殷实。然而,最富贵的要算田头坊。与其他三坊不同的是,此坊人的民居全部坐北朝南,靠山面水,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正向风水。这里文人辈出,历代为官宦世家。
从村西一高山向东眺望,只见古村坐落在一座形似“大轿”的小山四周,环靠着“轿山”。而两条南北向的平行石板街分立于“轿山”的东、西两侧,恰似大轿两侧的两根直辕,山南、山北的几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则分别类似大轿的两根横杆、四根肩杆。两纵六横的道路和街巷,围绕着一座方形小山,构成了老埠“八抬大轿”鸟瞰图,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建村的智慧。
历史上,从张家榕津古渡经老埠古圩,至青龙、阳安的古驿道,是用小石片或者鹅卵石铺设的“花阶路”。而老埠村却有一段全部用规整的大青石板铺设的古驿道,俗称“大石板路”。大石板路南接白龙古桥,北接村口凉亭,中间穿越一片田园,全长约一公里。
据了解,此段古道由清乾隆年间的陶广连、陶广廷及陶汝壁、陶汝珍兄弟父子出资重建。据该村“申明亭”一碑文记载,一天,七旬老人陶广连对兄弟陶广廷说:“我们村东道往来都邑,人士通衢,南自白龙桥,下自兴教寺,土石倾颓甚为窘步,我俩兄弟一起把它重新修建好吧。”当时,弟弟陶广廷虽也有此意,却有些许怠慢,没有及时动工。不待兄弟动工,老哥就迫不及待地雇请工匠开石修建了。可是,还没修得一半,老人就撒手人寰了。
对此,弟弟陶广廷内心非常懊悔。于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他接过长兄修路的“接力捧”,命自己的儿子陶瀚等督事,从兴教寺旁修至村南田边。当时,他也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在他的感召下,其老哥陶广廷的儿子陶汝壁、汝珍及其孙子陶恒泰,又接过他的“接力捧”,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接修了村南田边以上至白龙桥这一段路。经过四年修建,终于建成了这一段上至白龙桥、下至古村兴教寺,长约一公里的大石板路。
从此,古桥、古道、田园、古凉亭相连一起,相映成趣,形成了老埠最具古风的一段风景。如今,此段路已走过了240多年。百年坦途,人走马踏,惠及全村百姓及往返行人客商,留下一段“兄弟父子,接力善行”的千古佳话。
路书
老埠距桂林市区121公里,距平乐县城28公里,距张家镇政府2公里。用腾讯地图、百度地图或者高德地图搜索“平乐县张家镇老埠村”,即可获得从市区去“张家镇老埠村”的出行方式。从市区选择走高速公路到平乐县二塘高速路口下,再沿国道323线到古镇榕津,再转县道榕津至张家镇,到张家镇后,乘坐公交或者骑行2公里便可到达。个人可根据钱包、心态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出行方式。(陶彩忠 整理)
杨二说说
平乐,老埠头,你等着
平乐自古就是个水路交通枢纽,桂林的漓江、恭城的茶江,还有荔浦的荔浦河,最终都在平乐汇集,这水量绝对小不了。按照广东民间的说法,水为财,这么多的财,全被平乐兜着了,平乐人民想不富裕都难。
此外,平乐一度做过郡、府、州、专区这些地级行政机构的办公地点,没划给桂林管辖之前,说平乐的地位不比桂林低,其实一点都不过分。所以,有像“老埠头”这样的古圩,有古桥、古民居、古道,且保存至今,二哥觉得一点都不奇怪,这是个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的地方。
老埠头这个古圩镇,二哥没去过,不过,二哥对平乐还是很有些感情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哥曾经从阳朔游泳游到平乐县城。在二哥看来,当你融入过江河或者湖泊后,你才算是和此地真正地坦诚相见过,才能真实地找到水乳交融的沉浸式体验感。你敞开胸怀,或俯或仰地漂在水面上,那是这片土地以水为手,温柔地把你如同婴儿般托在掌心;清凉的水流如同情人的指尖,羽毛一般轻轻抚过你的肌肤,这个时候,再杂乱不堪的浮躁,再沉重如山的压力,都会在那一瞬间消弭于无形。
这一瞬间可长可短,要看个人造化,二哥那一次的那一瞬间大概延续了三个小时——过了阳朔县城一段距离才下的水,一直游到平乐县城才上岸——所以,多年以后,二哥仍会时不时地想起那三个小时的梦幻般的经历。那感觉真的只应天上有,难得二哥试一回。
二哥对平乐的感情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平乐好吃的东西多。一些年前,二哥曾经专门撰文描述过此事,在此不妨再翻出其中的一些细节和大家分享:
……二十多年前,二哥尚在广东混迹的时候,开车回桂林路过平乐县城打尖,品尝过平乐店家的油茶鸡和油茶猪下水,现在想来,平乐人在油茶的供给侧改革方面,其实是走在了堪称油茶泰斗的恭城人前面的。
二哥在广东时,相当喜欢顺德鱼生,后来在桂林看到有人用清水锅底烫一种被切成鱼生一样薄的斑鱼片时,亲切感顿时油然而生。问过店家后知道,这种鱼片叫寿子鱼,也是平乐人发明的:将斑鱼去骨切成极薄的鱼片后,用自家秘制的酱料腌制,上桌后放锅里一涮即熟。鱼片起水时肉色雪白,食客筷子轻轻一抖,掸去多余的汁水,婴儿巴掌大小的鱼片颤颤巍巍却形神不散,再沾点味碟中由姜蒜和花生油为主制成的金黄色蘸料,鲜香嫩滑的同时又弹性十足,色香味不说,光嚼头就已是绝佳。
后来还有人发明了用油茶做锅底烫斑鱼片的吃法,又是一款让人记忆深刻的美味。吃完了弹牙的斑鱼片再喝油茶,鱼片带有油茶的清香,油茶又因为有鱼肉中氨基酸的加入,也变得更加醇厚清甜,荤素搭配得当,令食客欲罢不能。
因为这寿子鱼的原因,后来再听说平乐民间还有号称平乐十八酿的菜品时,二哥对平乐人厨艺的敬仰之情,更加如同滔滔江水一样。二哥以为,平乐人在桂林食界的地位,和顺德人在广东厨师中的地位,当在伯仲之间。
关于酿这种综合处理多种食材的方式,二哥留意到,其实全国各地都有,但能像平乐人这样几乎把所有的果蔬都做成酿的创意,大概也是独此一家了。据说,虽取了个十八酿的名字,但有人统计,平乐人做出来的酿品,远不止十八种,细细一数,其实已经过百。而当中最夸张的当属用绣花针刺空豆芽再制成豆芽酿的绝技,这似乎已经不属于凡尘俗世的技艺了。
现在,在看了陶彩忠的《平乐有个千年古圩叫“老埠”》一文后,二哥对平乐陡然又生出了新的感情。
陶彩忠说,老埠头村有处熬酒坊,此坊人家以熬酒为业,专职酿造平乐的土酒。传说这种土酒是平乐陶氏人家传承先祖陶渊明的酿酒技术,以平乐香米为原料,以酒饼为曲发酵而成。此酒浑若米汤,色泽如银,芳香清甜,朴实醇厚……
好了好了,老陶你也不用再往下说了,二哥的口水都已经亮晶晶地拉丝了。
平乐,老埠头,你们等着,二哥马上就来。
图②-⑤ 陶彩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