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文市镇人大代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来源: 桂林生活网 2020-11-11 18:41:21 我来说说 阅读

  “村子中心的两个池塘修建好了,以前的臭水沟变成现在的风景池,我们在这附近下棋聊天,再也闻不到臭味。”文市镇文市村上田心屯池塘边正在下棋的几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心地说道。

  抓住着力点,推进工作为百姓。

  当了15年县人大代表的唐立军是文市镇文市村的支书,他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看到村子中心的两个废弃的池塘长满了杂草,混杂着垃圾,经过此地的人都会闻到阵阵恶心的臭味,且上面没有围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于是他召集人大代表们召开村民会议寻找解决方案,又向上级申请扶贫资金48万元,终于在今年8月份将两个共计1168平方的池塘修建成功。除此之外,为了改善文市镇高年级寄宿制小学的教学环境,完成附近的征地工作,人大代表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做细做实群众的思想工作,3天时间完成20余亩的征地工作。

  找准结合点,强化党建夯基础。

  文市村党支部利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的机会,与党员干部谈心谈话,沟通思想,发挥各级“初心红田”田长的模范带头作用。该村经常举办各种丰富的“主题党日”的活动,党员代表和人大代表时常在村里开展服务群众活动来增强凝聚力,深入村子打扫卫生、慰问困难群众、看望老红军、向村民宣传惠农政策。村里的老党员唐荣玉眼睛残疾,做事不便,人大代表们带上油和米等慰问品前往看望,并主动帮助他们一家收割玉米干农活,充分发挥着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

  紧扣立足点,创新服务助脱贫。

  “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解决缺技术、缺乏劳动能力和自身发展力不足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稳固脱贫成效,文市村创新体制机制,精心选择经营模式,广泛接受村民监督,激发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稳步推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工作,该村入股灌阳县文丰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18万元资金,每年可以分红1.5万元,并推荐16户贫困户在此就业,既提高了集体经济收入又让贫困户学到了技术,一举两得。

  通讯员时秋霞

责任编辑:孙盛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