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话非遗】桂林雕版彩色套印∶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3-05-18 15:37:37 我来说说 阅读

  木版水印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在印刷机器尚未发明和广泛使用的古代,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的木版水印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

  北京荣宝斋、杭州十竹斋的木版水印技艺早已闻名海内外,而在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也是木版水印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在2018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名录。近年来,雕版彩色套印在制作形式上,有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在刻板上敷以数色印刷套色,使版画更加色彩艳丽、层次生动,体现复古彩色印刷技术的较高水平。

  ■速览

  非遗简介:清光绪年间,由于桂垣书局开设,雕版彩色套印术在桂林一度盛行。

  雕版彩色套印工艺繁琐,画面线条细腻;色彩丰富,但不艳丽炫目;不同色版的交叉套印使得画面突出融合叠加的透视效果,层次分明,整个画面透露出复古和传统的韵味。

  雕版印刷与雕刻艺术几乎密不可分,也为雕版印刷注入了人文内涵。其工艺大致可分为勾稿、雕刻、落墨、爨(串)套。制作上细分二十三项工序。重点在于雕刻技艺,母版雕刻精度高,色版与母版要求高度吻合。刷印主要在于印工的手法熟练掌握及色彩的灵活运用才能体现色彩的饱满度,画面层次的突出。

  探“店”地址:正阳东巷20号厚博坊

  主讲人: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非遗传承人胡波

  ■传承

  入书局 技艺从民间走进官家

  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是一项集绘画、雕刻和印刷技术为一体的技艺,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正阳东巷20号的厚博坊,里面设有桂林雕版彩色套印的展示区。在入门的一侧,桌子上摆放着四块木版,上面不同的颜料显示这四块木版正在进行“福星高照”这幅画雕版彩色套印的不同步骤。

  而用于上色的颜料也在桌面上进行了展示,是一块块“石头”。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非遗传承人胡波告诉记者,这些“石头”是天然矿物原料,经其研磨的颜料能很好地维持原貌,色彩明艳。

  说起木板水印,最早是为解决书画复制而生的,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从现存实物来看,早在唐咸通九年(868年),中国就有绘刻精美的木刻版画作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画。按照刷印版数和技法,主要分为单版多色一次刷印、单版多色多次刷印、多版多色多次套印、饾版多色逐次套印、饾版拱花等5种。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款的彩色刊印实物,为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中兴路资福寺所刊《金刚经注》。但这种技术直到明代万历时期才逐渐成熟并被广泛使用,且由单版多色印刷向多版多色套印转变。

  胡波的祖辈就是从事雕版彩色套印技艺的。在清顺治年间,朝廷在原靖江王府处建立了广西贡院,无数学子来此考试,这也带动了雕版彩色套印技艺在书籍、绘画等方面的发展。

  “我的祖辈以前是在民间从事雕版彩色套印的。你晓得棠梓巷吗?梓在字典里的释义其中一个就是雕刻印书的木版,也指印刷。听长辈们说,以前那周边是很多木匠居住、工作的地方。”胡波说,到了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祖辈调驻省城广西书局(桂垣书局)从事雕版刷印工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民间走进了官家,工作上也是有‘编制’了。当时雕版彩色套印画以群众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等为主题,增进了文明交流和传播。”

  桂林雕版彩色套印从制版的木材选料,纸张的性质,墨的选择,颜料的使用,都有严格要求。一刻二墨三印,是完成一件雕版彩色套印作品的主要基本步骤,在木版上分版分色雕刻并依次叠印,其中哪怕只有一个步骤失误都要从头再来。因此,高度的细致与耐心贯穿整个制作过程。

  前些年,胡波重新复刻了清刊本桂林《书局章程》,这是广西书局开设的重要资料,也见证了其祖辈的经历。

  胡波说,到了清末,战乱频发,书局关停。他的祖辈又重新回到了市井,运用所学印制传统年画、佛像、水印版画等营生。1938年桂林抗战“文化城”形成,各种艺术形式的呈现及工艺技术的引进,“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在此期间得到迅速成长,完善工艺提升艺术水准,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工艺艺术。”

  辞工作 “一头热”为了传承

  祖辈们以雕版彩色套印谋生,但随着机器印刷的出现和普及,这项技艺逐渐式微。

  “我小时候看见父亲也有做雕版彩色套印,然而这已经不是他的正职。”胡波说,虽然在耳濡目染中,他也学会了这项技艺,但他最初并没有把这个当做他的终身职业。

  胡波在大学期间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从学校毕业后,他到了电信公司工作。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他偶尔和父亲在闲暇之时做一些雕版彩色套印的作品,数量不多。

  等他到了而立之年,经过社会的沉淀,胡波突然发觉,社会对文化需求在不断增加,而他家祖辈的这项技艺自带文化属性,应该传承和发展下去。就这样,胡波利用休息时间从头开始自学雕版技艺,认识和掌握传统矿物颜料的研磨、古法纸、工具制作、刀具研磨等等一系列的制作技艺。一有空他还会去探访古代雕刻物件,研究传统印刷技艺。那时,胡波的包里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笔,一个是雕刀,这两样东西如果没放在包里他都睡不着觉。

  这项技艺讲究神似原作,在没有印刷机器前,通过雕版彩色套印也能一模一样还原原作。像书籍、书法作品只需要雕一块版,简单的画作可能需要雕三四块版用于不同部位的颜色上色,而复杂的画作可能需要数十块版,每块版根据画作分成不同的区域并雕刻对应的版面,再逐一上色,印在同一张纸上。在展示区里,悬挂着一幅观音像,胡波为了这幅画足足雕了二十八块版。

  “最难的就是复刻水墨画,最考验我们的工艺,如何能把水墨画中意境和灵性展现出来,这得需要墨色的浓淡渐变、线条的深浅勾勒,只有能做好这一步,才算真正出师了。”不过,胡波表示,因为这项技艺主要还是为了表现别人的东西,在雕刻时不能有自己的风格,更不能把自己的风格带入到别人的作品中,这样达不到复刻的标准。“也正因为是复刻别人的作品,我们不刻章,也不会在作品上落章。”

  在2015年、2016年,胡波为了更好的传承这项技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一头热”地辞了职。“传统工艺强调继承传统,谓之‘匠心’,既然我要继承这项技艺,那我就选择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受其他工作的影响。”

  谋变化 创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从辞职到现在也有七八年了,胡波也给这些年的自己打了一个分。在技艺发展这方面,自谦的他给自己打了一个及格分。为了更好的传承,胡波历经多年对传统敦煌艺术进行学习、创作,不仅眼界和学养随之得到提高,雕版彩色套印技艺也得到进一步精进,创作出更多线条细腻、色彩多元的桂林雕版彩色套印画,从而使这门古老的技艺恢复了生命力。

  在传承技艺这一方面,他觉得他也及格了。在往年“三月三”、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活动中,胡波会带着他的工具、作品到现场进行展示,并邀请在场的观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体验这项非遗技艺。胡波还会定期走进社区、学校,开展雕版印刷体验活动,让青少年亲身经历、亲自体验传统非遗项目雕版印画技艺,方寸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然而,胡波也打了一个不及格给自己。“我不是一个擅长做生意的人,在经营这项非遗项目上,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胡波看来,这项非遗技艺要想以后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经营。“说得俗套些,如果这项技艺不赚钱了,就不会有人来学它,那谈何传承,又何来发展。”

  因此,胡波在通过雕版彩色套印技艺展现一些传统的年画、字画作品的同时,他也在不停地思考,“我们的作品现在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哪怕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作品,如何用这些传统手艺制作呈现出让更多人接受、喜爱的作品来。”

  胡波有时候也要“蹭下热点”,根据当下的热门话题,用电脑设备辅助进行画稿创作,然后再根据传统工艺进行雕和印。“无论是什么主题的作品,只有受到大家的喜欢,它才有价值。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雕版彩色套印作品带回家,从而推动技艺的传承。”

  ■发展

  雕版彩色套印技艺以家族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沿袭至今。由于机器印刷的普及,雕版彩色套印技艺制作工艺复杂以及社会变化等因素,使得此工艺只限于小范围传播。随着这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雕版彩色套印画作成为一道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为了让这项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胡波注册成立了桂林市厚博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定期开展雕版彩色套印技艺讲堂和体验活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知晓率和认知度。开设公益课,参加公益文化活动,在中小学设立工作坊等,为技艺推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了保护这一项目的良好氛围。

  目前,胡波陆续创作了一千多件雕版,涉及传统年画、敦煌绘画、线装书籍、书笺等艺术作品。同时,建有工作室,有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木工、绘图、雕刻、印刷、装订及其他辅助工作,专职人员进行桂林雕版彩色套印制作技艺与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文化的研究、整理,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在正阳东巷的展示厅也通过技艺、作品的展示等,向市民和游客展现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的迷人魅力。

  记者谭熙 文/摄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