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阳朔县的遇龙河上,一条由56张当地特色竹筏组成的560米“金色巨龙”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的眼球。而这条“巨龙”栩栩如生的龙头和龙尾是采用彩扎这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进行制作的,制作者是恭城彩扎的传承人。
前几天,记者来到恭城瑶族自治县,听非遗传承人讲述他和恭城彩扎之间的故事。
■速览
非遗简介:彩扎,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仿真艺术,也是综合性的手工艺术品,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恭城彩扎作品制作工艺复杂,以篾骨纸裱(绸裱)为主,集扎、铺、写、画、木工、油彩、剪纸、雕刻、烟火、彩塑、沥粉、缝纫等36种工艺为一体。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纸塑人物,加上服装、道具、齿轮传动装置,做成后配以布、麻、须、绢花等饰物,常能达到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境界。
恭城彩扎作品形态丰富,有花灯、狮头龙首、飞禽走兽、花鸟虫蛇、历史人物、戏台、古建模型等。
探“店”地址: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滨江苑二区8号楼张福记工艺美术有限公司
主讲人:恭城彩扎非遗传承人张桦
■传承
学习 祖辈把彩扎带回恭城
记者近日来到张福记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一进门就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狮头挂在上方。这是“90后”张桦前几年制作的,原本是3个,另外两个被客户买走了。在店里,还放着一个蓝色的小狮头。张桦告诉记者,这是他爷爷亲手做的,属于非卖品。
据悉,彩扎艺术在唐代开始盛行,匠人们用竹篾制作骨架,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扎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名山古刹和广为流传的戏曲故事场景。到了宋代,彩扎已发展到极盛时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彩扎匠人“剪绫为人,裁绵为衣”,已经能扎出寿星、麻姑和栩栩如生的寿桃、寿面,作为献给长者寿诞的礼品。明清以后,彩扎工艺在大江南北发展开来。
恭城彩扎是在清朝时期开始的。
“我的高祖父张祯祥年轻的时候到广东佛山做活,在那里学会了灯彩和烟花的技术。后来,他回到恭城,以此为业,创办了张福记。”张桦说,在《恭城县志》里就有关于他高祖父的记载,“他所制作的‘武松打虎’、‘鹬蚌相争’、‘打箦开箱’等,人物形象生动。配合烟花放的还有火箭、花筒、铜盘起月、吐珠等,色彩显眼,很受群众喜爱……”
1912年平乐举行醮会,张祯祥因精湛的技艺,从桂林一班名师中脱颖而出,让“张福记”名声大噪。
“我的高祖父制作的彩扎作品不仅活灵活现,还结合了我们当地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张桦说,彩扎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为丧葬服务的传统“彩扎活儿”;第二种是跟随时代的发展,为满足大众文化娱乐和民俗节令活动制作的,有“风筝”、“灯彩”、“绢人”、“微型仿真昆虫”等,也成为旅游工艺品。这既发扬了民间艺术特点,又能满足现代审美需求,成为人们手中的观赏玩具。
今年元宵节,在南宁的“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以“春嬉邕城鸿兔贺岁”为主题的花灯作品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而这里的新春花灯都是张桦创作的,技艺精巧,活灵活现,尽显工匠智慧和技能。
进修 做一名专业的传承人
1991年出生的张桦是恭城彩扎的第五代传承人。从小看着爷爷、爸爸制作彩扎,耳濡目染中,他对这种传统民间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就能够独立制作彩扎祭祀作品。
恭城彩扎制作工艺复杂,算起来有30多种工艺。以龙头彩扎为例,大致由竹篾扎廓(造型骨架)、扑纸(成形)和表面装配(饰)等步骤组成,每一步都是手工制作。先构思画草图,再结合规制扎造型。
“竹篾扎廓是为龙头彩扎打基础,竹篾交叉绑在一起逐渐成形,龙头的眼帘、耳朵、嘴唇能灵活活动,这对扎作过程的细致与准确度有极高的要求。”张桦说,因为竹篾扎廓都是纯手工的,哪怕是同一个师傅也扎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龙头。
扑纸就是将一层层的纸粘贴在骨架上,直至把骨架完全包裹起来,这样龙头就有了“皮肤”。之后就是在扑好阴干的龙头上勾画花纹,并在龙额、龙角、龙鼻、眼盖等地方装饰上各色绒毛,龙额正中装明镜一块,许多小金属片、绒球、小铜镜等要粘贴在各处,把龙头的神采展现出来。
“恭城龙头彩扎的造型特点,以神似为追求,形体和装饰设计上均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龙头的图案纹样线条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灵活多变,紧凑生动。色彩则层次分明,基调明快,节奏感强烈,充分彰显了各种造型的风格特征。”张桦说,拟人化的造型、富于民族特点的用色、多彩的装饰和精巧娴熟的扎作工艺,使恭城龙头彩扎带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艺术的典型代表。
在读高中时,老师提醒张桦说,虽然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会了彩扎的基本技术,但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知识累积,以后提升起来可能比较困难。
“老师的话对我的影响很大,也正是因为老师的建议,我开始专攻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参加艺考,后来考入广西艺术学院戏剧美术设计系进行专业学习。现在,我正在读研。”张桦说。
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后,与其他彩扎师傅相比,张桦不仅有技术,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想把恭城彩扎卖到全国,甚至海外,让这项传统工艺走上更宽、更广的舞台。
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张桦和他的团队都为央视春晚舞台制作了舞美道具。这其中,纸扎工艺品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20年春晚上,成龙在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激情演唱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现场热闹舞狮,而这些狮头彩扎就是张桦带领团队制作的。
创新 恭城彩扎未来可期
这些年,张桦凭不断努力,把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美术知识运用到恭城彩扎中,增添了许多时代元素,例如给龙头关节的牵引绳增加了滑轮装置,动起来更生动形象。
“彩扎作品要与时俱进,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加焕发生机。”他说,近年来,他对自家的彩扎工艺不断创新和改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材料的创新。以前龙头上装饰用的各色绒毛是用棉花染色,现在他会采用动物毛或者人造毛,让龙头的绒毛更逼真,摸起来手感也更好。在颜料上,从以前的植物染料改用色彩更加丰富艳丽、耐用的丙烯颜料。在作品材质上,将原来的木质材料进行了改变,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PVC或者钢筋进行骨架轮廓制作。遇龙河“巨龙”的龙头、龙尾骨架就是采用钢筋扎成的。每一项改良都要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比较,不断改进。
另外一个创新,体现在设计理念。
这几年,张桦与团队一共制作了3条水上“巨龙”,并不断变化求新。第一条“巨龙”的龙头“脖子”部分比较笔直,缺少灵动感,到了第二条,“脖子”就有了曲线,造型更加生动。为配合夜晚进行演出,“巨龙”还配上了LED灯,成为河上最美的风景。今年的第三条“巨龙”则在龙头部分加入了烟花。“这是对我高祖父彩扎技艺的继承和发展。因为高祖父当时就把彩扎与烟花结合在了一起。现在,我也在不断对这两者的结合进行尝试和创新。”在张桦看来,因为现在彩扎作品的应用很广泛,不同的场景都能加入一些新的创意,让作品更有时代感。目前,他正在研究在彩扎中融入声光电技术。“我还想把更多的少数民族元素也融入到我的作品之中,希望这些彩扎作品能传递幸福的感觉。”
■发展
恭城彩扎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经数代人的继承发展,已经有一定规模。如今,恭城彩扎——“张福记”彩扎作坊有展示厅、扎作车间、装裱车间、美工车间、缝纫车间,熟练的扎作技师、装裱技师、美工技师、雕刻技师、缝纫技师数名,从2015年起每年培训学徒10多人。
近年来,张桦在传承这项非遗技艺时,将传统的彩扎、纸扎、灯彩、烟花工艺技艺与现代工艺美术相结合,制作了一大批具有广西各民族文化韵味的彩扎作品,特别是瑶族文化元素突出。
随着社会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张桦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多次走进恭城各中小学校,为孩子们讲授恭城彩扎的制作技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的非遗文化。
记者谭熙 文/摄(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