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文化标识之雕塑系列】芦笛岩景区里的赵观文雕像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2-06-16 11:12:58 我来说说 阅读

  芦笛岩景区里的赵观文雕像

  


  图①:芦笛岩景区里的赵观文雕像。

  


  图②:桥头村村口的巨岩,上刻“桥头村”三个大字,旁有行小字“唐朝昭宗皇钦定头名状元赵观文故里金钟山”。

  


  图③:雕像旁的赵观文生平简介。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赵观文,生卒年待考。唐乾宁二年(895年)状元,桂林芦笛岩桥头村人,官翰林院侍讲。赵观文自持正直,不善阿谀奉迎,终因言辞过激,得罪了权臣刘季述,后托病辞官归里。唐桂州长史朱韫新修尧舜祠落成时,特请其撰写《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陈可环任桂州都督时,特将其所住街坊改名进贤坊。清人于凌汉等人在其家乡立“赵状元故里”石碑,策励后进,以垂永久。今天的芦笛岩景区前的小广场上,立有赵观文的雕像,作为桂林的历史文化标识之一,今人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广西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

  赵观文生卒年不可考,但其高中状元的曲折典故,却在学界内耳熟能详。

  当年的春闱初试放榜后,朝廷录取进士二十五名,张昭宪位居榜首,赵观文仅名列第八。然而此事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有传言称主考官崔凝营私舞弊,受人请托,天平节度使张褆的儿子张昭宪虽有文墨,但才情一般,全靠私下关照才拔得头筹。此事传到了昭宗皇帝耳里,昭宗大怒,下诏于武德殿重试,撤了崔凝的职后,命翰林学士陆扆主试,并亲自阅卷。阅过全部试卷后,唐昭宗钦定赵观文为第一。

  关于重新考试,史书记载昭宗前前后后说过三段话,首先是在《赐新及第进士敕》一文中,决定“今月九日于武德殿祇侯”,全员进行“覆试”。其后在《覆试进士敕》中详细讲述了“覆试”的原因:“如闻近年以来,兹道寝埌。鷃多披于隼翼,羊或伏于武皮。未闻一卷之师,已在乔迁之列。永言其弊,得不以惩。昨者崔凝所考定进士张昭宪等二十五人,观其新进文书,虽合程度,必虑容请托,莫致精研。朕是以召至前轩,观其实艺,爰于经史,自择篇题。今则南郭之竽音,果分一一;慕西汉之辞彩,无愧彬彬。”最后,昭宗讲述了之所以钦定赵观文为状元的原因:“既鉴妍媸,须有升黜。其赵观文、程晏、崔赏、崔仁宝等四人,才藻优瞻,义理昭然,深穷体物之能,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皆合本意。其卢瞻、韦说、封渭、韦希震、张螟、黄滔、卢鼎、王贞白、沈崧、陈晓、李龟桢等十一人,所试诗赋,义理精通,用振儒风,且蹑异极。其赵观文等四人,并卢瞻等十一人,并与及第。”

  昭宗所说后两段话的大意就是,之前所定的二十五名进士,以张昭宪为首,不乏滥竽充数之人,这中间肯定存在“打招呼”的问题。如今既然分出了好丑,自然得有奖惩。赵观文等四人的诗歌赋论,辞藻优美,又深通义理,对周边事物观察仔细,借物言情用法极妙,辞艺精通,“皆合本意”。

  对于被刷下的一干人等,昭宗也有说法:“其张昭宪、孙溥、李光序、李枢、李途等五人,所试诗赋,不副题目,兼句欠次,且令落下,许后再举。”来年还可以再考,没有一棍子打死,算是给了点面子。但另外几个就没给什么好颜色看了,“其崔砺、苏楷、杜承昭、郑稼等四人,诗赋最下,不合格式,芜类颇甚,曾无学业,敢窃科名?浼我至公,难以滥造,宜令所司落下,不令再举。”这四人从此被断了科举为官之路,在当年,这处罚也算不轻。有意思的是,昭宗的敕文中,开始提到了二十五人,后面有奖惩处理结果的却只有二十四人,还有一人是怎么处理的呢?记者咨询过业内学者,却也莫衷一是,看来只能留待日后历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了。

  至于那个受贿的前主考官崔凝,昭宗也在《覆试进士敕》一文末尾做了交代:“其有崔凝爵秩已崇,委寄殊重,司吾取士之柄,且乖选慎之图,辜朕明思,自殆伊咎。委中书门下行敕处分奏来。”也就是让有关部门处理后上报。处理意见出来后,昭宗又下了一道《贬崔凝合州刺史敕》的敕文,措辞严厉地指责崔凝“假我公器,成彼私荣。既观一一之吹,尽乏彬彬之美。且乖朕志。”把这个刑部尚书知贡举贬到四川省合州去当一个刺史,相当于把一个京城的副国级大员贬成了偏远地区的厅级官员。在封建社会里,科举中的积弊和丑闻并不鲜见,但像唐乾宁二年发生的这种考试舞弊案并不多见,受民意所迫随即由皇帝亲自翻案并载入史册的更是罕见。

  这些事情在《唐登科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但最诡异的事情也由此而来,对于赵观文的生卒年月,对于赵观文当时获昭宗皇帝赏识的诗文赋论,却并无记载。尽管如此,有陆扆这样有学问而又秉公办事的人做主考官,又有昭宗皇帝亲自主持,“覆试”出赵观文这样的状元,他应是当之无愧的。从当时的舆论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赵观文的评价。晚唐诗人褚载在《贺赵观文重试及第》一首七律中称赞赵观文:

  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

  已把色丝邀上第,又将彩笔冠群伦。

  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始见新。

  今日街道看御榜,大能荣耀苦心人。

  “邀上第”“冠群伦”“大能荣耀苦心人”,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文人是充分认可赵观文的才学的,在他们眼里,赵观文是名副其实的状元郎。用昭宗皇帝的话来说,是“名实相符之士,艺文俱美之人”。

  与赵观文同榜录得进士的黄滔是该科考试舞弊案的受害者之一,对于赵观文,他也是打心眼里佩服的,在《和同年赵先辈观文》一诗中,他隐晦地表达出了当年与赵观文一同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无奈和对赵观文的钦佩之意:

  玉兔轮中方是树,金鳌顶上别无山。

  虽然回首见烟水,事主酬恩难便闲。

  六百多年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一位年届古稀、正在外省做官的银发老翁来到桂林,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伏波山还珠洞后,颇有所悟,随即乘兴挥毫,写下七律一首,并请人刻于洞壁之上。诗云:

  岩中石柱状元徵,此语分明自昔闻。

  巢凤山钟王世则,飞鸾峰毓赵观文。

  应知奎聚开昌运,会见胪传现庆云。

  天子圣神贤哲出,庙郎继步策华勋。

  留诗的老翁名叫包裕,桂林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历任抚州推官、监察御史、贵州巡按、云南按察副使、河南按察佥事等职。鉴于桂林已经三百多年未出过状元,在伏波山试剑石(也称状元石)前有感而发:前有桥头飞鸾峰的赵观文,后有永福巢凤山的王世则,桂林该再出一个状元了。包裕曾做《桂林五贤祠记》一文,将赵观文与唐代的曹邺、王世则、唐介、陶崇并列为桂州五贤,对赵观文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

  飞鸾峰,也就是现在桥头村旁的石山,前有飞鸾桥通往芦笛岩景区。村口靠路边的位置,有一块巨石,上边刻有“桥头村”三个大字(唐朝时也曾叫赵家庄),旁边还刻有行小字:“唐朝昭宗皇钦定 头名状元赵观文故里金钟山”。记者咨询过相关人士获知,飞鸾峰,因其山形像一口悬置的钟,旧时也曾名金钟山。

  从史书记载得知,唐昭宗初期对赵观文还是非常赏识的,赞他是“名实相符之士,艺文俱美之人”。但赵观文因为秉性刚直,终不受皇上恩宠,不被朝廷重用,只担任“侍讲学士”。“侍讲学士”名义上好听,可以“通天”,在皇帝身边工作,却是个无权的虚职,只是做皇上的阅读顾问,帮皇帝解答古书中的疑难而已,不能参与政务大事,更不用说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据载,赵观文自恃正直,不但对专横跋扈的宦官刘季述横眉冷对,而且还经常违逆时任宰相崔胤,从而遭到排挤和打击。最终怀着“穷则独善其身”的孤愤心情,托病辞官回到桂林。至唐代覆灭,五代纷起时,赵观文更是志在归隐,终不复出。这可能也是史书上不见赵观文卒年的主要原因。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赵观文留给后人的仅有一篇孤文,连其殿试的诗歌赋论都无处可觅,这不能不说是桂林学界的一大遗憾。这篇孤文是赵观文应桂州长史朱韫新修尧舜祠落成时之邀所写的《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

  大哉尧舜!真风不弭。以圣禅圣,不子其子。举贤登庸,投凶御魅。化匪逆人,羶宁慕蚁。大功渐著,南巡脱屣。九疑雨沉,巷梧云起。伟欤元踪,遗于桂水。苍生思之,牢醴千祀。俎豆礼缺,元侯克备。发挥古典,骈罗雅器。三献得仪,雍容剑履。教人为臣,可达深旨。翠山献稽天,红轮出地。得君皋陶,千载意气。中兴有常,无令伊耻。

  这篇颂文,表面上是抓住尧舜帝“以圣禅圣,不子其子”的高尚品德来做文章,其实,何尝不是赵观文内心里对高尚道德品质执着追求的真实反映呢!只可惜,现在虞山公园里关于舜庙的摩崖石刻和碑刻不少,唯独赵观文的这篇碑文芳迹难觅。

  资料库

  寻找赵观文

  赵观文的出生地一直存疑。

  赵观文虽然是广西历史上的第一位龙头状元,但有关他的生卒年月、身世故里等情况,唐代的史书中却鲜有记载,即便是《唐登科记》的赵观文条目中,也未提及他的身世与故里。

  名人故里之争古已有之,为了防止以讹传讹,聪明的桥头村乡邻先贤一百多年前就在赵观文出生地立碑,以防后患。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乡贤的先见之明。其实,之前的一些古诗文中,我们也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九月,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静江府知府的范成大,在其《鹿鸣燕诗并记》中,曾以赵观文和王世则两状元鼓励八桂举子,其中有“桃花春浪脱渊鱼”的诗句,意指赵观文是桂林西北郊的桃花江畔人氏。而后句“月宫移种新栽桂”则是附和赵观文之后宋朝状元王世则的《桂诗》:“我向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

  《桂林晚报》2020年4月23日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有如下记录:

  ……明代张鸣凤撰写了《桂故校注》,记载了赵观文重试中状元之事,但有关其生卒,只写道:“赵观文,临桂人,乾宁二年状元及第。”赵观文是临桂人还是桂林郊区人,这个争议倒是很好解释,因为桥头村早期就曾属于临桂辖区。到了清代,《临桂县志》曾经四次修本,编纂官员也多次走访收集县史。有康熙二十五年本(佚)、嘉庆七年本(称旧志)、光绪六年本和光绪三十年本。而在旧县嘉庆七年本的《署宅》中,有了这样的记载:“赵观文故宅在石城西门外,旧址为临桂县学(按,即指唐代城西的迁莺坊)。一在城北飞鸾峰下,遗址犹存……”

  这就是说,嘉庆七年修志的编纂官员,曾根据南宋范成大《鹿鸣燕诗并记》的提示,去考察过桃花江上游的飞鸾峰,认为这里就是唐代首位状元赵观文的故里,并特别记录其“遗址犹存”。而这飞鸾峰下的赵观文故里,即今日的桥头村。

  关于这一点,明代的包裕也曾有诗提道:“巢凤山钟王世则,飞鸾峰毓赵观文”。学界普遍认为,在清嘉庆七年后,赵观文的故里被公开定为在飞鸾峰下了。

  光绪三十年本的《临桂县志》的《署宅》篇中,先是转载了旧志上有关赵观文故宅的条目,并在《飞鸾峰》条目下写道:“飞鸾峰在城北三里,唐赵观文故里(新采)。”从中可知,参加这次修志的官员又到飞鸾峰下进行实地考察了。

  此后的1947年11月30日,桂林文史前辈林半觉先生也曾经造访过飞鸾峰下的桥头村。当时这里的行政村名叫五权村。造访中,林先生看到了一件“赵状元故里”碑和一处赵观文的残墓穴。

  据《桂林晚报》登载的这篇文章讲述,抗战时桥头村南头确实有件清光绪十一年的“赵状元故里”纪念碑。村里老人证实,那立碑的八人都不是赵观文的后人,而是当时相邻的于家庄、桥头村、肖家村、小山脚村和鲁家村有文化的乡绅。他们是根据前人的传说,说这飞鸾峰下在唐代曾飞出一名龙头状元,感到很是不凡,为纪念先贤和策励后人,义不容辞地合议筹资,镌碑立示。立碑处是昔日桥头村的村口石板路古道旁。可惜,桥头村曾经在抗战中幸存的“赵状元故里”纪念碑,还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被毁了。今日桥头村村口刻有“桥头村”以及“唐朝昭宗皇钦定头名状元赵观文故里金钟山”等字样的巨岩,乃是近年所立。

  该文作者当时在桥头村看到,村里农家楼房鳞次栉比,飞鸾峰下已难觅空地,何处曾经是赵观文的宅地,何处是赵观文的坟地,早已无法确认。记者日前也曾到桥头村探访,多方打探,却也是无人知晓。(记者杨湘沙 整理)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