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12月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体检高峰期。对于多数成年人而言,定期体检能监测身体指标变化,帮助早期发现潜在疾病,从而指导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把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尽管年度体检已成为很多人的健康习惯,但一些错误观念可能让体检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体检套餐越贵越好?体检方案可“一刀切”?CT检查辐射大,能不做就不做?体检报告看完就算……
如何避开体检的常识“陷阱”?一起来看看!
误区一:
体检套餐越贵越好。
图源:AI生成
纠正:
项目越多≠效果越好。有体检者认为“全面筛查”等同于“高价套餐”,这是不正确的看法。
选择体检项目,应兼顾疾病筛查需求和身体承受能力,正确做法为基础项目(血/尿/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个性化加项(结合年龄、职业、家族史选择专项检查)。
如:IT程序员加查颈椎摄片、长期吸烟者加做低剂量胸部CT平扫、有胃肠道恶性肿瘤家族史者加做胃肠镜,才是真正高性价比体检!
误区二:
不同年龄段的人也用一套“体检模板”。
纠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检清单的“必检项目”也需要有所侧重,这是因为人体各项机能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状态,“一成不变”的项目无法实现拉响预警的作用。
举个例子:
(1)30~40岁人群:应重点关注血压、血糖和血脂。
(2)40~50岁人群:心血管、肿瘤是体检重点。
(3)50岁以上人群:重点关注骨密度与血管健康。
此外,即便是同龄人,也需考虑性别差异、既往史、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体检需求也应该有差异。
因此,体检方案不应“一刀切”,体检套餐的选择要个性化。
误区三:
CT检查辐射大,能不做就不做。
图源:AI生成
纠正:
每到体检季,不少人都会在是否做CT检查这件事上犯起犹豫:既担心检查不够而耽误病情,又害怕辐射过量影响健康。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明确,年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时,肿瘤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一次普通CT辐射为2-15毫西弗,增强CT为5-20毫西弗,远低于安全阈值。按最高剂量计算,每年普通CT不超过7次,增强CT不超过5次,无需担忧。
CT检查的决策原则应该是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疾病诊断的关键时刻,CT提供的准确信息可能挽救生命,其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
误区四:
体检报告草草看完就算。
纠正:
错!很多人在拿到完整的体检报告前可能已查看过各项检查结果和化验数据,因此往往会忽略主检医生汇总的体检小结。
需要提醒的是,体检的真正价值在于后续管理,认真阅读报告,及时发现问题,且逐条落实主检医生的建议,该就诊就诊,该复查复查,不要让体检报告压箱底。
体检报告中,除了关注需要立即就诊的红色预警外,还需要留意以下两点:
(1)“建议复查”≈系统弹窗警告。
(2)“随访观察”=健康进入观察期,需要调整改善目前的生活方式。
身体检查不是“走过场”,首先不能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其次,在选择体检套餐时,既要避免盲目求全求贵,也要防止遗漏关键项目,更要避免没有及时跟进报告。
概括来说,体检前要选对项目,体检后要读懂报告+及时跟进+定期随访。愿每一次科学的体检,都能助你守护健康。
栏目策划/毕征、张晓雯、徐梅花
统筹/崔素华、叶碧君
海报设计/曾鸿悦、叶碧君
部分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