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阿姨,把手编竹篮卖到全世界

来源: 央视新闻 2025-10-28 10:03:49 我来说说 阅读

广西博白,每拐过一个弯,路过一户人家,几乎就会见到一双麻溜的手,挑、压、编、结......这是独属于博白的画面。


过去五十多年,这里从几个小作坊生长出386家编织企业。全县190多万人口,有20多万人从事编织工作。

“博白人很勤劳,有一点空余时间,他们就去编织,增加收入。”做了二十多年博白编织外贸的涂春晓向我们解释。

见到涂春晓时,距离第138届广交会不到20天。她说自己最近总失眠,天天琢磨着新品研制、展位布置。

“我们90%的订单都是来自广交会的客户。”必须全力以赴,做足准备。


当“土货”卖到了国外

博白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被誉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以芒、竹、藤、木、草、纸绳、金属等为主要原料的混编工艺品,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产品销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柳州姑娘涂春晓来找在博白办编织厂的姨妈。有一天,她跟着姨妈参加外贸展会,回来后被姨妈领着去村里转,介绍给村民:“这是厂里的翻译员,好多订单都是她接回来的。”那个时候,英语流畅的人不多,她帮着翻译,给销售帮了大忙。姨妈干脆叫她“翻译员”。

“村民很高兴,家里的一些红薯花生都送给我,对我说,好感谢你能给我们争取这么多工作。”过了二十多年,涂春晓仍记得当时的场景。

大学毕业后,涂春晓决定留在博白,干编织。不会手艺,那就学——找村民学、上网跟着视频学、出国考察学,还考上了“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厂里的阿姨们不会普通话,交流不方便,她花一年时间学会了客家话,沟通不再成障碍……

涂春晓记得,她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就接到了50多万美元的订单。“真的没想到。当时觉得我们这种‘土特产’‘土货’一样的东西,怎么就能卖到国外,还有那么多外国买家喜欢。”

和外国客商的交往中,涂春晓意识到,外国人被这份手工制作的独特打动了,“哪怕是同一个工人做出来的,也不可能是两个完全一致的产品。”



今年,涂春晓卖得最火爆的是土耳其市场的“土豆洋葱篮”——竹篮里,装上布袋,做上隔板,一半装土豆,一半装洋葱。

土耳其美食中,土豆和洋葱是不可缺少的食材,家家都得存不少。涂春晓看到了机会,“光卖一个篮子卖不动的。我们把设计做得更细致一点,一看到就知道怎么用,订单才会越得越多。”



“美国第一次加关税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市场不好做了,得多开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

从广交会的新伙伴到老朋友,2009年首次参展后,涂春晓年年赴约,从1个展位到6个展位,她带着博白编织,去欧洲、去中东、去南美,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参展,涂春晓嘴上说着焦虑,但心里有底,“我们新品达到65%。以前客商想要的是低价的收纳,但现在他们更看重的是非遗编织的文化。要实用要美观,还要把我们的故事带到产品里去


“多拿一个订单,多卖一个篮子,

农户就能多赚几块钱”

生活在偏远一隅,这样一份编织工作意味着什么?

我们接触到的女工,几乎都有不止一个孩子。她们大多在年轻时和丈夫外出务工,有了孩子后,往往是丈夫留在厂里打螺丝,她们回到家乡,操持家庭。

正在编竹灯笼的汤金兰,有三个孩子,最大的上初二,最小的读一年级。她的一天被分割成早中晚接送孩子以及忙活三顿饭。


编织在时间上的灵活性给了她们工作的可能。通常,编织公司接到订单后,将竹藤等原材料送至农户家中;待农户完成基础编织,公司再统一回收,进行后续加工。

我们见到汤金兰时,她正在编一款葫芦灯。这种款式很难上手,得先自己装铁艺、再根据形状编,浑身使劲,以防葫芦松散。最难的是弧度交界处,稍不留神,容易编乱,“压一、压二,得数着。”汤金兰嘴里念着编织人的”专业术语”。这种造型的竹编,她一天只能编4个。

汤金兰是这栋楼里的“编织带头人”,今年上半年,她去了博白一家编织厂,不只是为了学编法,更大的“野心”是,拿更多的订单,让邻居们也有活干。

走在博白,你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栋楼里的姐妹,年龄各异,坐在一起,手中编织不停,聊着家长里短。

汤金兰说,编织会让日子过得快一点,也多一份收入。

“苦吗?”

“没活干才苦呢!”



另一栋楼里的

杨春莲,年轻时和丈夫一起在深圳打工,去过电子厂、材料厂,摆过水果摊,把几个孩子都供上了大学。日子越过越好了。

长大的孩子们希望父母不再那么辛苦,多出去转转。可只要有编织订单,杨春莲就想接,“偷偷编,不告诉他们。给小孩赚多一点钱嘛。

“自己多做一点,他们轻松一点。”一旁的丈夫笑着说,手头也不闲着,帮着杨春莲把竹片破成两半。


图 | 杨春莲和丈夫金鑫在家中编织竹篮

涂春晓说,很多老人一个月编织能赚1000来块钱,有了这个钱,他能给孙子买礼物买零食,这是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外贸人见过大风大浪。涂春晓讲起,有一次船坏了,在海上漂了两个月,最后卸在别的港口,再重新找船;还有一次,船着火了,货物全毁。

那为什么还要做外贸呢?“外贸订单量大,我能争取到更多的订单,给更多的工人,他们有工作,能有工资领。”涂春晓说。

“你看一个篮子几块钱,编一天,赚几十块钱,很多城里人觉得就是一杯奶茶,对于这些农村家庭来说,30块钱,3块钱1斤的大米,都可以买1斤了。”广西玉林市商务局副局长何彦萍说,“我们编织产业虽然小,但它是涉及20万博白人的民生问题。”


从一只竹手提箱开始

莫承振是博白最早做外贸出海的人,也是博白非遗项目芒竹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6000平米的仓库,从鸡鸭鹅各类动物形状的装饰品,到融合各种材质的办公用品、家居用品;从几十种原材料,到几十种编法,67岁的莫承振如数家珍。


图 | 跟着莫承振在仓库里转一圈   

眼前这一切,都得从一只竹手提箱说起。

“民国的时候,我爸就开始做这个。他挑着担子,卖到广西南宁、北海。”莫承振的记忆里,竹手提箱撑起了全家生计。直到1972 年,博白成立外贸公司,这只竹手提箱第一次被带上了广交会,一下子拿了大量订单。供不应求的火热,让当时14岁的莫承振也一起参与编织,“做出来,有多少他们要多少!”

博白竹木草商会会长黄典东也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转好多趟车,一路去广州,扛个蛇皮袋,里面都是篮子,带去广交会。“国外客人一看到basket(篮子),就知道是博白的,只有博白有basket!那个时候,博白编织的税收占全县税收的四分之一。”

如今,莫承振的小儿子接班父亲。这只打开博白编织出海局面的竹手提箱缩小了尺寸,方便手提;加入了布衬、增添了简约的黑色条纹,看起来复古也摩登。



涂春晓还记得,二十多年前,她第一次跟家人去广交会时,认识了一个土耳其小年轻,背了一个包,看起来也像刚毕业的样子,彼此留了联系方式。

“你知道吗?以前他们只是开了一家小商店,现在已经变成土耳其一个很出名的龙头批发商。”去年,这位土耳其客商带着儿子来跟涂春晓认识,年轻人开始接手生意了。



图 |  9月29日,三个集装箱发往土耳其

临别时,涂春晓正指挥装箱,七月份的订单做好了,要发往土耳其。一份份博白人的手艺,就这样,飞去一个个远方的家庭。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责任编辑:申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