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方言“出圈” 凭实力“圈粉”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5-10-22 10:27:54 我来说说 阅读

  古装剧《暗河传》现“彩蛋” 演员乔振宇用桂林话演绎惊艳观众

  桂林方言“出圈” 凭实力“圈粉”

  10月20日,由龚俊、彭小苒领衔主演,桂林籍演员乔振宇特别主演的古装剧《暗河传》开播。细心的桂林网友发现了剧中的“彩蛋”——乔振宇饰演的苏喆竟说起了桂林话,这一幕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关注。

  此次桂林方言“出圈”,不仅激发了各地网友对桂林的兴趣,还萌生了“来桂林看看”的想法。探究其背后,更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唤醒和文化自信的彰显。

  剧中桂林方言让网友直呼“上头”

  “许是这位药王师叔年纪太大,耳朵背了,你要敲得再响一点……”日前,《暗河传》的多个小片段被网友放到了社交媒体上。视频里,乔振宇穿着黑衣长袍,一副冷酷帅气的模样。但当他开口,一口正宗桂林话让人顿时“上头”。

  “谁懂在古装剧里听到家乡话的救赎感啊!”“这口音我能循环十遍!”熟悉的口音吸引了广西的网友们纷纷跟评。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也自信地秀出了“同款”桂林话。有趣的桂林方言由此引发共鸣,不仅演员龚俊在剧中学起了桂林话,剧外其他地区网友也对桂林话充满了兴趣。

  网友“Muumilapsi”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说实话,我就是冲着乔振宇继续看下去的。他一张嘴,嘿,喜剧!他每次说话都踩在我的笑点上,桂林话语调太好玩了。”

  桂林方言是“山水里的声音密码”

  “甩古”“猫冬瓜”“扯板路”“狗肉”“小把爷”“夜屎佬”……说到这些词语,桂林人都会秒懂,会心一笑。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桂林方言属西南官话桂柳片桂北小片,源于明代江淮移民带来的南方官话。在几百年的演化中,形成了18个声母、35个韵母和4个声调。历史上,桂林方言还曾作为清代岭南科举和戏剧的通用语言。

  据悉,桂林话的雏形始于秦始皇开凿灵渠时期。来自中原地区的军队、官吏、移民和商贾,将中原官话带到了桂林,一种以当时中原雅音为基础的“军话”或“官话”开始逐渐形成。

  宋元到明初期是桂林话定型的关键时期。明朝初期,大量江西、湖南移民涌入桂林。江西移民尤其是吉安、南昌一带的移民,对桂林话的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桂林话里的很多发音,都能在赣语中找到源头,如解(gai)放街”“鞋(hai)子”。同时,在与周边地区(如湖南、贵州)的方言融合中,桂林话逐渐形成了入声归阳平、鼻音韵尾简化等特征。

  到了20世纪末,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人口流动不断增加,令桂林话出现了“文白异读”现象。很多字在读书时用普通话读音,只有在说地道方言时才用老派读音,一些特色词汇也逐渐被普通话词汇取代。

  保护传承“方言DNA”势在必行

  曾经,方言被大众视为“土”的代名词,但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短视频中,有趣的方言频频亮相,成为了城市、地区的代名词。比如东北话被视为“有梗”,常出现在喜剧、小品、脱口秀中;四川话自带轻松诙谐,山东话、河南话、陕西话都自带老乡亲的感觉。不少人因方言对一个地区产生兴趣,萌生了前去旅游、探究的想法。随方言“种草”城市,也逐渐成为文旅市场创新的切入点之一。

  此次桂林话随《暗河传》“出圈”,更让人们意识到了活态传承方言的重要性。

  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苏宁认为,桂林方言是识别“桂林人”身份的核心标识,其保护直接关系到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可以说它是桂林人的口头文学宝库、传统情感联结纽带、声音里的山水密码。此次桂林方言“出圈”,更彰显出了地方方言保护意义的重要性。

  “保护和发展桂林发言,实质是守护岭南文明的DNA序列。如果不活化活用,方言很容易在全球一体化大融合中势弱和消融。”苏宁说,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在对外文化交往活动中,特别注重对桂林语言文化艺术的推广宣传。在2025年9—10月的“我中意你”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展中,协会设立了外国人学中国方言的环节,让各国嘉宾体验用桂林话来表述食物的味道。在即将开幕的2025桂林艺术节,协会还策划了“俏见桂韵”桂剧文化展,让桂剧非遗传承人与欧洲戏剧导演对话,桂剧语言艺术与世界戏剧同坛共论、交流创新,同场还有各国嘉宾现场学唱桂剧的环节。

  “桂林方言如同文化之水,贵在流动。我们既要守护方言的根脉,也要赋予它乘风破浪的翅膀,让桂林故事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亮丽名片。”苏宁表示。

  桂林童谣传承人徐承翰生前致力于收集整理桂林童谣。31年间,他共收集整理了81首传统桂林童谣,并为其中64首编配曲谱,既保留了桂林方言中特有的文字发音,也传承了桂林地区戏曲中曲调的韵律。如今,守护桂林方言的接力棒传到了他的女儿徐勤手中。

  徐勤也关注到了《暗河传》中悄然走红的桂林方言。

  “地方方言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是一种趋势,比方说粤语、四川话等。这背后,是大家在集体共性中寻求个性的诉求。当人们穿着越来越相似,景点越来越像,能区别我们的就是方言。方言是文化根脉,是从懵懂时期便开始接触到的东西,它不仅仅是语言,更连接着我们和父母、家、故乡,是抹不去的集体记忆。”徐勤说,在桂林童谣传承事业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00后”“10后”“20后”都不会讲桂林话了,这让她觉得任重道远:“代际文化可以更迭,但一定不能消失。”

  如何活态传承方言?徐勤表示,自己已经尝试着数字化、信息化处理桂林方言和桂林童谣。她已经完成了30余首方言童谣的录制并收到了社交媒体上的正向反馈。同时,通过拍摄微短剧、组织方言游戏营,寓教于乐,让更多人接触地方语言。

  “游客们来桂林除了看山水,也想有‘声’的体验,即语言的体验。所以在后续的推广传播中,我有个小建议,尽量全方位展示桂林方言的魅力。桂林方言不仅接地气,还有和山水相匹配的柔美的一面。”徐勤说。

  记者韦莎妮娜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