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文件
将22处湿地纳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其中,广西共有三处湿地上榜
分别为
合浦县儒艮国家重要湿地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
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
合浦县儒艮湿地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包胜辉 摄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建设有“绿色廊道”,是跑步、骑行爱好者的乐园。荔浦市林业局供图
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图源:河池融媒
据了解,国家重要湿地是指湿地生态功能和效益具有国家重要意义,符合《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GB/T 26535),按照《湿地保护法》等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依据《湿地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自2019年起发布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名录,旨在认定具有国家生态意义的湿地区域。
合浦县儒艮国家重要湿地
合浦儒艮湿地位于北部湾海陆交错地带,拥有大面积沿海滩涂和浅海水域,是北部湾地区极具典型、原有湿地生态特征保存较好的区域之一,是儒艮、中华白海豚、中国鲎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越冬地之一。据广西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统计,截至目前,儒艮湿地内共记录到脊椎动物418种、野生维管植物1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动物15种。
儒艮湿地上栖息的白腰杓鹬。蒋建华 摄
近年来,合浦儒艮保护区管理中心通过陆基繁育塘扩增、无性繁育等技术,以及联合科研机构建立海草种质资源库和野外观测站等措施,开展海草繁育与陆基养殖耦合研发,探索海草与鱼虾混养共生新途径,促进海草繁育,不断突破海草扩繁技术瓶颈,为儒艮重建“海底粮仓”。2020年以来,湿地累计扩增海草植株433万株,人工种植海草126亩。中国鲎幼鲎单位样方最大密度达69只/100平方米,密度跃居全国第一,较此前增长176%。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111头,且幼豚数量占比较高,伴有中青年个体,年龄结构合理向好。迁徙鸟类种群中的候鸟种类和数量较此前提升超30%,其中不乏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栖息在儒艮湿地的中国鲎。李文惠 摄
同时,该中心还加强对湿地的监管巡护,加大生态保护宣教力度,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湿地的管理与保护中来。2020年以来,该中心共开展海洋生态科普讲堂活动106期,进社区科普宣传活动33场次,对湿地内23起非法捕捞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动员群众共同清理互花米草66.99公顷、浒苔2024.5立方米。通过种植红海榄、秋茄等本土品种红树等方式,营造红树林27.31公顷。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东至荔浦城区南部金雷桥,西至修仁镇念村,南至修仁镇念村蚂蟥坝,北至荔浦市滨江路。共224个湿地图斑,湿地面积322.94公顷。是中华秋沙鸭、修仁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2022年秋季,总投资54.91亿元的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在1.23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实施8大类83个子项目,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其中关键一环,承担着守护漓江下游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
修复工程采用播种本地草种等方式恢复坡岸生态。苏文娟 摄
近月,广西荔浦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主体工程完工,699.99公顷的喀斯特河流湿地焕然一新。清澈江水环抱葱郁洲岛,软质驳岸衔接水陆生态,迁徙鸟类在此驻足,周边村民漫步健身步道,昔日面临生态退化的滩涂洼地,如今已蝶变为集“自然之带、文化之带、健康之带”于一体的生态乐园,为漓江下游生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荔江湾生态修复后,河滩生机勃勃。荔浦市林业局供图
修复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就在眼前。周俊远 摄
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
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东兰县长乐镇,总面积549.4公顷,湿地面积263.78公顷。分布范围为东至拉万屯,西至板么屯,南至红水河,北至板练屯北面桥梁。主要保护对象为喀斯特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花鳗鲡、卷口鱼等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
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图源:河池融媒
据悉,该公园于2014年12月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开展试点建设,2022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25年9月2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文公示,东兰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符合国家重要湿地认定条件,拟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