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新成效”彰显高质量发展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交出新答卷
□本报记者 李云波
时间坐标镌刻奋斗足迹,梦想征程闪耀如磐初心。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第一站就来到桂林,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
2023年9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放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全局统筹谋划。《规划》一经印发,自治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随即召开会议,印发实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4—2025年)》和《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三张清单”》,研究部署推动《规划》落地相关工作,推动形成全区合力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工作格局。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进。桂林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总体思路和建设“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的主要目标,聚焦《规划》提出的“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名城、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品质生活名城”四大定位,根据《规划》中提出的保护好漓江和桂林山水、促进文旅融合、激发高品质消费潜能、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城市、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加强开放合作等重点任务,研究制定《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指引(2023—2030年)(第一版)》。桂林围绕“三张清单”,分解任务,全面培训,压实责任,加快推动清单事项落地落实,取得“六大新成效”。
——“两个保护”取得新成效。全市上下全流域保护漓江、全覆盖治理漓江、全方位提升漓江,统筹推进高标准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桂林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不断提升。出台《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持续开展“4·25漓江保护日”系列活动,统筹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漓江支流“消劣返清”治理,统筹推进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市14个国家考核断面、7个自治区考核断面及41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地表水质排名稳居全国前列。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4%,漓江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四年保持优等级,桂林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城市”平台。积极探索漓江沿岸山林流转保护、旅游收益分红机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资产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
——文旅焕新展现新气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一体推进文旅业态、营销、管理焕新,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产业体系。经典品牌提质升级,漓江景区、遇龙河度假区全力冲刺“世界级”,雁山旅游度假区成功晋级“国家级”,灵渠景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发布“桂林经典”品牌20个。文旅业态不断创新,成功举办烟雨马拉松、新春焰火秀等大型活动,推出“桂林有戏”沉浸式演艺项目,大力发展低空旅游、高端游艇等新兴业态。红色旅游焕发活力,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积极挖掘桂林湘江战役、文化抗战等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打造精品力作擦亮红色IP,精品剧目《龙隐居》广获好评,央视热播剧《阵地》成功掀起“跟着剧情打卡”热潮,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今年国庆假期游客接待量达2.82万人次,同比去年国庆增长34%。
——科创赋能成为新引擎。充分发挥桂林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创桂林”,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广西首个全国产化商用大模型“桂林版昇腾DeepSeek”,推出广西首个行政审批智能体“漓政通”,建成“AI桂林”文旅大模型,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超30亿元。积极打造创新平台,新认定广西重点实验室6家,累计建成49家,占全区近30%;与浙江大学共建“一联盟一中心一基金一体系”新型科创模式,建设桂林启真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第三届世界材料大会,推动形成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00亿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立桂林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全市获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42项,占全区26%;3项成果入选广西首批最具代表性的10项科创“首字号”成果;6个产品获认定为广西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占全区1/3。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增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家、数字化车间13家,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2家;全球首艘生物乙醇制氢船舶在漓江试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37%。
——县域发展呈现新亮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实施设施农业项目15个,设施农业总产值达224.45亿元。恭城月柿、阳朔金桔入围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资源黄牛、平乐慈姑等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03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增幅全区第一。因地制宜发展县域工业,龙胜滑石突破多项技术壁垒进军高端领域应用,灵川桂康新材料项目挺进新能源赛道,七星、临桂等地80多家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集聚,各县(市、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我市县域特色产业数量、支撑项目数量等均居全区第一。积极争创县域试点示范,雁山区获批2025年广西县域商业建设试点县,阳朔县成为国家乡村振兴联系点,全市共创建灵川县、阳朔县和资源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数量居全区第一。
——城市品质实现新跃升。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与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水平,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空间更加美好。开展“六大周边”专项整治,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桂林外环高速、桂钟高速等项目进一步加快建设;134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建设改造持续推进,储备75个管网建设项目,谋划市本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0个,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数字城管问题处置率达99.97%,智慧商圈建成投用,两项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持续深化国际交流交往,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区、联合国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大会等国际会议活动,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建设部长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市长论坛,启动中越跨境旅游合作交流活动,成功接棒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桂林开放合作“朋友圈”不断拓展。不断激活入境旅游市场,与国内20座城市合作发布入境旅游联程路线产品,协调多家航空公司恢复、加密国内重点客源地航线,同时恢复桂林至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香港、韩国首尔等国际及地区航线。据初步测算,今年1—9月,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05.19万人次、同比增长81.0%,占全区74.5%。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在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伟大征程上,桂林将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力争一批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早日落地见效,持续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奋进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桂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