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平路上的救亡日报社旧址,牌匾上的字是郭沫若所题。 记者张苑 摄
郭沫若在桂林。(资料图片)
电视剧《阵地》中,郭沫若在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视频截图)
桂林古南门上的几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写。 记者张苑 摄
《阵地》镜头里的“文化旗手”
——追忆郭沫若的桂林抗战足迹
□本报记者张苑
“我的国家正在被侵略,我们的人民正惨遭涂炭,文人可能不会开枪,但是文人在这一刻,也要担起家国的道义来!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当做枪,在文化的战场上抗击敌人……”近日,在央视热播剧《阵地》中,时任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一身戎装,站在讲台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他铿锵有力的话语、从容坚定的眼神让人印象深刻。
郭沫若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也是一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阵地》还原并适当演绎了这位“文坛巨匠”在87年前与桂林结下的珍贵情缘。在抗日烽火中,桂林这座山水之城,成为他投身文化抗战的重要战场。
“文化旗手”的形象立体可感
“我相信,你一定能扛起这面文化大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率领我们的文化大军,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在《阵地》的剧情中,1938年,当郭沫若决定接受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这一职务时,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一席话道出了郭沫若在当时文化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剧中,演员王劲松出演郭沫若,他以形神兼备的演绎让这位“文化旗手”的形象立体可感,为剧情赋予了更厚重的感染力。《阵地》第二集演绎了“九一八”事变后,周恩来亲自任命刚归国的郭沫若担任《救亡日报》社长,与夏衍共同打造舆论武器。在日本流亡十年的郭沫若回到国内,面对老友调侃“国民政府的通缉令还没撤,你就敢回来”,郭沫若坦然一句“我是炎黄子孙,只是回家,有什么可怕的”既透着文人的从容,又藏着战士的决绝。
接下来的剧情中,在桂林的小酒馆里,郭沫若与巴金、陶行知等文化人围坐堂前,青年们铿锵的朗诵声穿透屋宇,与屋外的风声交织成抗日的序曲。这一幕精准复刻了他初到桂林的使命:彼时武汉失守,他辗转千里抵达这座山水之城,即刻投身《救亡日报》的复刊筹备中。
剧中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印刷厂被炸成废墟后,郭沫若拂去断墙上的烟尘,振臂高呼“文化不亡,民族不灭”。
此外,剧中还特意呈现了郭沫若创作话剧《屈原》的过程,他将对家国的忧思、对侵略者的愤慨,尽数融入创作中,让历史人物的气节成为唤醒民众的精神火种。这份对精神阵地的执着,体现了文化守护的坚定信念,在演员饱含激情又不失厚重的演绎中,将这种信念传递得淋漓尽致。
积极推动桂林抗日文艺运动
1938年12月,正值抗战时期,郭沫若来到桂林。在之后的24天里,他积极推动《救亡日报》复刊、开展关于抗战的演讲活动,并积极推动桂林抗日文艺运动。
在桂林,他每日奔走于国民党军政机关,软磨硬泡争取到每月200元津贴,为《救亡日报》筑起“保护伞”。在郭沫若辛勤操持和《救亡日报》全体职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份在大后方和海内外颇有影响力的抗战报纸终于在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复刊。国难当头之时,《救亡日报》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战的文章,如阳太阳的《关于抗战画展》、江子美的《新绘画的展望》、李仲融的《从〈虎爷〉演出谈音乐运动》、林林的《关于〈江汉渔歌〉》、林焕平的《看戏谈》等。除了时事消息,还有多份主题副刊,如《文化岗位》《批评与介绍》《诗文学》等。这些副刊的轮流推出,加上其他版面的专栏文章,使《救亡日报》成为西南地区读者最喜爱的精神食粮之一。
郭沫若还频频出席各种会议和演讲场合,广泛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12月,郭沫若受邀来到位于桂林西林公园(今雁山园)的广西大学演讲,主题为“战时教育”。据《桂林雁山园——岭南历史文化名园》一书记载,郭沫若来到广西大学当天,师生们排着长队夹道欢迎,礼堂内座无虚席,前来聆听演讲的各界人士有1000多人。
1938年12月15日,郭沫若为当时在桂林的孩子剧团、新安旅行团、厦门儿童剧团、桂林少年剧社等儿童团体也做了精彩演讲。
在演讲中,郭沫若对这群少年离开父母和家乡,投身革命洪流中的精神点赞,表达了在革命岁月里必然是一代胜过一代的思想,让孩子们备受鼓舞。郭沫若后来在他的抗战回忆录《洪波曲》里深情记载了这次演讲:“那时候陶行知也在桂林,他召开过一次小朋友的大会。似乎就是生活教育社的年会吧。他曾经邀我去演讲,我说过‘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有了改变了,并不是下一代不如上一代,而是上一代不如下一代。这一转机,就是孩子剧团的小朋友给予我的。”
在桂林山水间留下不少佳作
作为文学家、诗人的郭沫若,有着天生的浪漫情怀。当他“遇见”美丽的桂林,自然思绪飞扬,情不自禁吟诗著文。因此,他在山水间留下了不少佳作。
1938年11月,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怀有身孕,先从武汉到达桂林。郭沫若则在湖南再上南岳衡山,参加蒋介石召集的高级将领会议。当时,正处“兵荒马乱”时期,郭沫若总是焦灼不安地思念着于立群。他将思念化作深情款款的诗句,写下《在南岳避敌空袭寄怀立群桂林》10首。
1938年12月,郭沫若到达桂林的首要任务是处理公务、宣传抗战思想,虽然每日都十分繁忙,但桂林风光让他忍不住在工作之余吟诗著文,抒发浪漫情怀。12月18日下午,郭沫若、于立群夫妇同友人一起乘坐木船,从桂林码头向阳朔出发,顺江而下,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郭沫若在回忆录《洪波曲》中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去的一天在下着微雨,在漓江边坐上了两只有篷的木船……漓水很清,水流很缓,平稳地在两岸的山峰中迂回。有点微雨,更增加了情调。空气是凄冷冷的,远峰半藏在烟霭之中,时有水鸟成群而游。整个情景好像是在梦里。”
面对漓江两岸的美景,郭沫若无限欣喜。他说:“在那奇山异水之中,漂泊的一天一夜,即使不是苏东坡,也尽可写出一篇《阳朔赋》了。”于是,郭沫若在阳朔诗兴大发,写下了《舟游阳朔》二首。
郭沫若在桂林时,还为音乐家张曙的遇难,写了挽诗、挽词和挽联。
抒发思念之情、感受桂林之美、痛斥战争之恶……多种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让桂林这座城对于郭沫若来说,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63年春,郭沫若重游桂林。芦笛岩的电灯取代了当年的油灯,七星岩的晨雾中不见了特务的踪影,他抚今追昔,在《满江红》中写下“换了人间”的慨叹。在兴安灵渠,他抚摸着秦堤陡门,挥毫写下“与长城南北相呼应”的赞誉,如今这首词被刻在石碑上,与漓水共流淌。
桂林城里多处留有他的足迹
结缘桂林、走进桂林、赞美桂林,郭沫若与桂林的情缘难解难分。如今走在桂林城里,能寻觅到多处他曾经留下的足迹。
位于桂林市中心的太平路,是一条车来人往、充满烟火气的街道。
街道上,一幢旧式的两层木质建筑十分引人注目。门口一块醒目的竖挂木匾上写有“救亡日报社”五个大字,署名郭沫若。
在桂林榕湖北岸,有一座砖石砌筑的古城门。它始建于唐代,是桂林古时的南大门,距今已1300多年。城门上醒目的“古南门”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与古老的石墙融为一体,署名也是郭沫若。
此外,在桂林中学、两江四湖景区、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等地,都能寻到郭沫若先生的笔迹,见证着这位“文坛巨匠”与桂林城的不解之缘。
如今,87年过去,郭沫若与桂林的缘分,早已尘封在一块块石碑、一幅幅题字、一首首诗词当中。桂林人以最质朴的方式珍藏着这份情缘。今日桂林的每一缕书香、每一声诵读,都是对他最好的回应。他在这里播下的“文化火种”,早已在山水间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