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游船上拍照留念。
本报记者黄敏 文/摄
“爸妈快看,这就是桂林的环城水系!”10月3日上午,来自上海的陈子芳女士站在日月湾码头,一边录制视频,一边向父母介绍。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早已对桂林这座山水之城心生向往,前段时间刷短视频看到纪录片《文脉春秋》桂林篇里的画面后,向往之情愈发强烈。此次趁着国庆假期,她终于踏上了期待已久的旅程。因父母未能同行,她特意举起手机,将眼前“山水入城”的画卷实时分享给他们。
这个国庆假期,像陈女士一样,在这部纪录片的影响下游览环城水系的游客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是简单地拍个照“打个卡”,而是登上游船,在两江四湖之间感受“山水入城、城在画中”的独特魅力。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线路,其实并不是现代设计的,而是千年前古人就为我们规划好的。”正如两江四湖景区导游秦海玲在纪录片里的这句解说,今天,游客们正沿着这条古老的水道,亲身体验穿越千年的诗意航行。
游船从日月湾码头缓缓起航,经日月双塔、玻璃桥等标志性景点,穿梭于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之间,最后进入漓江。这条环城水系,承载的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一座城市与山水相融共生的千年见证。
“但桂林本身就已经三面环水,水资源并不缺乏,为什么古人还要费时费力开凿沟渠呢?”关于这个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林哲在纪录片里做了回答。同样,在游船上,导游也给游客们进行了解释:“北宋时期,桂林人就开始开凿沟渠,贯通水系,把原本三面环水的城市,打造成‘一水抱城流’的格局。古人认为‘山有余而水不足’,于是以水为脉,将散落的山峰串联起来,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游览体验。”
“我原来以为就是坐船看山看水,没想到还能听到这么多故事。”来自武汉的大学生李兴宇一边认真聆听导游的讲解,一边与同行的朋友感慨,“没想到桂林的历史文化这么丰富。”
如果说白天的环城水系以自然山水与人文遗迹交织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一路探寻,那么随着暮色降临,另一番景致悄然绽放。
游船行至榕湖畔,来自湖南的刘先生一家在甲板上与远处古南门处的花灯合影。国庆期间,两江四湖第六届花灯会点亮夜色,成为游客夜游的又一亮点。“白天看的是山水脉络,晚上赏的是灯影诗意,这条水系从早到晚都有不同的韵味。”刘先生说。
“我们不只是‘卖风景’,更是在‘讲故事’。”两江四湖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景区注重对导游团队的文史培训,结合相关文化IP,让游客在游览中“见山见水,更见文脉”。
记者从景区了解到,10月1日景区游船游客接待量6000多人次。次日热度持续攀升,10月2日和3日游船每天的接待量约1万人次。为进一步强化“内容种草—购票转化”的闭环,景区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持续推送“国庆打卡两江四湖,解锁N种玩法”等内容。
同时,面对激增的游客,景区在服务与安全方面做足准备。“我们提前对所有游船、码头设施进行了检修,并制定了详细的运力调度方案。”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庆期间,景区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值班领导全天在岗,确保游客游览安全、顺畅。
“我们希望能让每一位游客,不仅看到桂林的山水,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一位在码头负责引导的工作人员说。她的身后,是络绎不绝的游客,是碧波荡漾的江水,是屹立千年的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