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位列第339位、2023年升至第302位、2024年跃升至第280位、2025年再升至第269位……近几年,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的排名持续攀升,不仅成为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企业,更折射出桂林培育优质营商环境的显著成效。
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推出的生鲜超市。 (桂林力源供图)
这份成绩的背后,既是力源集团70余年坚守实业、创新突破的奋斗结果,更是桂林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扶持民企,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理念,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为市场主体厚植成长土壤的生动实践。
桂林力源食材配送中心。(桂林力源供图)
“抠门”与“舍得”
折射桂林营商土壤充足养分
走进力源集团,最先打破“大企业固有印象”的,是其朴素到近乎“抠门”的办公场景:毫不起眼的办公楼与厂房大门沿用数十年,烫金厂牌虽有些许岁月痕迹却依旧清晰。3层办公楼内,办公室布局紧凑,集团总经办4人共用一间,就连企业高管也没有独立办公室。墙上“合作创造共赢”的标语,没有华丽装饰却格外醒目,成为企业务实发展理念的直观注脚。
“在这里,从管理层到保洁阿姨,人人都把成本管控放在心上。”力源集团总经理孙雪阳的一句话,道破了企业成本意识深入骨髓的特质。
与办公区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力源在数智化升级、品质把控上的“毫不吝啬”。步入生产区,现代化生产场景扑面而来。在食用油成品包装区域,半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运转,成品油经传输带、装箱机、自动码垛机无缝衔接,实现高效生产。大米加工车间内,稻谷从清理、砻谷、碾米到成品整理,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参数把控,设备选型、工艺设定皆以“产出安全优质大米”为核心目标。恒温储存区内,25℃左右的稳定温度、60%上下的适宜湿度,如同为大米打造了“专属保险箱”,确保出厂每一粒米的新鲜度。
桂林力源的大米加工生产线。(桂林力源供图)
最令人惊叹的是力源智能仓储中心,这里是“黑灯工厂”,无需人工值守,一辆辆搬运机器人沿着地面二维码精准导航,自主完成货物分拣、搬运,将商品精准送至配送岛台。“仅智慧仓库就投入200多万元,配备17台搬运机器人,日均处理货品超万件,错误率几乎为零。”孙雪阳介绍,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务实选择,让企业在成本控制与品质提升间找到绝佳平衡,而这背后,离不开桂林各级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数智化转型的政策支持。
在力源生鲜厨房门店配送中心,同样的高效场景正在上演,搬运机器人根据各门店线上下单信息,实时规划路径、精准分拣,大幅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让配送效率提升30%以上。
如今,一辆辆“力源车”穿梭在桂林大街小巷,将优质粮油、生鲜产品送往各个门店,在城市中织就一张紧密的食品产业网,而这张网的扩张,始终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在场地审批、物流配套、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保驾护航”。
桂林力源的食用油加工生产线。(桂林力源供图)
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桂林营商环境全程赋能
“我这个董事长,是员工选出来的。”在2024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力源集团董事长苏基双的一句话,揭开了企业独特发展模式的面纱。在力源,全员分散持股,个人持股比例不超过2%,从根源上实现“人人是奋斗者,人人是受益者”,而这种模式的萌芽与壮大,始终与桂林优化营商环境的步伐同频共振。
时光回溯至1953年,在桂林市中山北路122号,原广西粮食厅投资14万元建起桂林市大米厂,彼时的工厂设备简陋、员工少,粮食年产量仅2万吨,却在计划经济年代默默承担起我市粮食加工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企业也迎来第一次转型机遇。1991年,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桂林市大米厂与广东新会市粮油饲料公司合资成立桂新饲料厂,不仅获得1100万元资金注入,更引入先进的配方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业拓展饲料生产赛道奠定基础。
1997年,企业开启新一轮关键转型。大米厂员工出资购买联营股份,桂新饲料厂更名为桂林漓源粮油有限公司。凭借灵活的机制与过硬的品质,企业当年就以8.6万吨的年产销量跻身广西饲料厂前三,1999年跃居第二,2000年更是以14.6万吨的业绩登顶广西饲料行业榜首,“漓源”饲料成为家喻户晓的广西名牌产品。
这一阶段,我市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对接,为企业改制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与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2年,企业迎来里程碑式的“二次改制”,完成股份制改革,通过工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企业盈利由持股员工共享,退休后仍保留分红权。这种“集体所有制”模式,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也催生出极致的扁平化管理——从总部决策到基层执行,层级不超过三级,中层干部当场就能拍板业务,一线员工甚至可以直接向高管提建议。
2012年,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同年组建集团研究院,深耕生物酶制剂研发与应用,开启全产业链布局新篇章。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力源,已从当年的地方大米厂,成长为涵盖粮油食品、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生物科技四大支柱产业的高新农牧企业集团,产业版图辐射华南、华中、华东、西南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190余家分公司、160余家生鲜连锁超市。202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饲料年销量超1400万吨,母猪存栏超12万头,肉猪出栏340万头,肉鸡出栏7000万羽,鸭苗出栏8000万羽,食品板块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区。
力源生鲜厨房门店配送中心,搬运机器人精准运输。 记者 周子琪 摄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力源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龙胜、上林等少数民族地区成立帮扶公司,直接带动经销商、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超5万个,建档帮扶户超1000人。这一切,都离不开桂林营商环境的“滋养”——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开拓,从人才引育到难题破解,政府始终与企业站在一起,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力源生鲜厨房。(桂林力源供图)
以“定制化”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迈向千亿目标
“是桂林优质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精准赋能。市委书记李楚多次为企业精准破解发展难题。政府有关部门经常开展走访调研活动,解决了多个问题。”谈及企业的成长,力源集团有关负责人多次提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帮扶。如叠彩区委、区政府围绕集团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为企业大型培训项目协调会场资源,确保培训顺利开展;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为企业争取产业扶持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组织企业参加展销会、洽谈会,为企业搭建市场对接平台,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针对企业人才短缺问题,联合高校、人社部门开展专场招聘,协助企业培养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
力源集团的发展,是桂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力源集团的成长故事,更是桂林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见证。从“重审批”到“重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桂林始终坚持“企业有所需,政府有所应”,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更多像力源这样的民营企业扎根桂林、发展壮大。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实现更高目标。”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力源将继续坚守“全员奋斗、共创共建”的核心价值观,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诚信经营为基石,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以越南为支点进军海外市场,逐步辐射东南亚,构筑东南亚产业体系。未来五年,力争年产值超800亿元,建立立足华南的粮油食品新产业集群,向千亿级企业集团迈进。
桂林,也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有力的支持,奋力谱写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丨记者徐莹波 实习生宋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