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为背景的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热播,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更在现实中掀起一股“红色打卡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救亡日报社旧址等历史场所游客量显著增加,不少观众看完剧后专程前来“寻迹”,希望亲身体验那段以笔为枪、坚守文化阵地的烽火岁月。
从“追剧”到“打卡”,从“看剧情”到“问历史”,观众的行为转变反映出文化产品对公众历史意识的深层影响。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与救亡日报社旧址工作人员的智慧引导,则让这股“文化流量”有效转化为“历史认同”。这场红色参观热潮,正是一场生动的公共历史教育实践,激活了一段文化抗战记忆。
实景还原 剧中“旧址”照进现实
《阵地》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桂林文化抗战运动的电视剧,自开播以来便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推进,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剧中,李克农受周恩来指派赴桂林筹建八路军办事处的情节,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第二集中,李克农一句“我们就把办事处开到桂林去”,引出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在桂林的剧情发展。第三集中,李克农到达桂林,剧中展示了桂林当时的街景和风貌。根据剧情,李克农几经周折找到了位于当时桂北路138号的“万祥醩坊”,他感觉这是一处合适的地方,正面挂出办事处招牌,另一侧保留房东卖酒的铺面作为掩护通道,巧妙地在反动派眼皮底下开展工作。房东黄旷达隐约感觉到了李克农他们的身份,表示愿意将房子出租给他们。李克农还在醩坊品尝了房东给的三花酒,并与其定下了租约。第五集中,1938年11月,桂林“八办”正式揭牌成立。它对外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桂林办事处,实则集八路军、中共中央南方局、新四军驻桂林机构职能于一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国统区开展抗日工作的重要堡垒。
第九集中,展现了救亡日报社挂牌前编辑们筹备稿件、筹集复刊资金等画面。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夏衍说的“通知印刷科连夜开印”“明天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把我们救亡日报社的牌子挂出去了”……体现了编辑们对《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的喜悦和迫不及待。在报纸发行的当天,救亡日报社挂牌,夏衍和同事们在报社门口合影留念。
9月24日上午,记者分别前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和救亡日报社旧址,发现剧中布景与实际场馆情况非常接近。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阵地》剧组在正式开拍前,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救亡日报社旧址取过景,他认为,剧中对这两处旧址的还原度是比较高的。
热度攀升 游客追着剧情来打卡
随着剧情的推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和救亡日报社旧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热潮。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不少游客是看了《阵地》后,对这些革命旧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前觉得历史很远,现在看了剧、来了这里,才发现历史就在身边。”正在参观的游客王先生在参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时感慨道。像他这样“因剧而来”的游客不在少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讲解员时岱介绍,自《阵地》开播后,散客比例大幅上升,“以前多是团队参观,现在很多是自发前来的年轻人、家庭游客”。
“还有游客打电话来纪念馆问后续剧情,希望我们‘透露一点’。”时岱笑着说,这种“互动式观剧”现象,在过去极为罕见。
“《阵地》上周二开播,一开始没感觉到变化,但上周末游客数量突然大幅增加,一直持续到这周。”时岱认为,电视剧的传播效应可能有延迟,需要几天时间达到高峰;加上本地宣传,许多桂林人看到电视剧后,产生了亲切感,故地重游。
救亡日报社旧址也同样迎来参观热潮。救亡日报社旧址管理科科长樊巍表示,早在去年剧组将部分道具移至旧址展示时,就已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先睹为快”。“我们当时就预感到,电视剧播出后会引发新一轮的参观热。”樊巍说。如今,随着剧中场景不断曝光,越来越多观众希望实地感受“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从荧屏到现场,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剧情,而是主动走进历史现场,完成从“看故事”到“体验历史”的转变。这股“打卡热”不仅是文化消费的延伸,更是红色记忆在当代社会的生动传承。
借剧讲史 讲解让历史“活”起来
面对因剧而来的游客,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和救亡日报社旧址的讲解员也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与引导智慧。他们不再仅仅是历史的“复读机”,而是成为连接剧情与史实、艺术与真实的“桥梁”。
时岱表示,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游客询问剧中情节的历史真实性,尤其是“李克农租房”等经典场景。“如果没人问,我们不会主动讲剧。但一旦有人问,我们就会借机展开讲解。”他介绍,讲解员会先肯定剧情的戏剧张力,再巧妙引出历史真相。例如,剧中李克农亲自与房东饮酒定约的情节虽引人入胜,但史料显示办事处实为提前派人租房,李克农实属“拎包入住”。
“我们不会简单否定艺术加工,而是通过对比帮助游客理解创作与史实的区别。”时岱说。这种讲解方式既尊重艺术创作,又坚守历史真实性,让游客在“看热闹”的同时也能“看门道”。
救亡日报社旧址的工作人员也采取类似策略。当游客追问“夏衍的办公室在哪”时,工作人员会顺势介绍当年报社在敌机轰炸、纸张匮乏的极端条件下坚持出版的艰辛历程。“借剧引史,让历史教育变得更自然、更接地气。”樊巍说。
这种将剧情与史实进行对比的讲解方式,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更让红色教育在轻松氛围中实现“软着陆”。在樊巍看来,游客因剧情而来,因历史而留,因讲解而思,这正是文化传播与历史教育的最佳结合。
记者石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