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开启市民品读桂林的一扇窗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09-22 09:25:04 我来说说 阅读

  □本报记者 周文琼

  近期,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剧目《阵地》在CCTV-1黄金档持续热播,引发桂林市民热议。电视剧开启了市民品读桂林历史的一扇新窗口,大家跟随着剧集回望历史,感受桂林作为抗战文化城的深厚底蕴。

  《阵地》开启一扇了解桂林抗战文化的窗口

  在最新播出的剧集中,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来到桂林,桂林正逐渐形成文化抗战的大趋势,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可以频繁地看到人们讨论抗战、激发群众志气积极参与抗战。在榕城饭店,一位青年在人群中朗诵了一首诗歌,人们纷纷被感染,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洪亮的歌声从饭店传到街道,步履匆忙的人们也被歌声感染,纷纷加入其中。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便是那位青年在榕城饭店里朗诵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名字叫《我爱这土地》,是1938年11月17日28岁的艾青在桂林写下的。这首诗常常被当时的青年们吟诵,在那个特殊时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便是今天再听到这诗歌,仍然让人热泪盈眶。电视中的场景发生在榕城饭店,是我们桂林的老字号,多么的亲切啊!这是我们城市的记忆。”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连日来他一直在追剧,剧中很多情景都让他感动。

  除了《我爱这土地》,还有《火把》《吹号者》……艾青在桂林创作了很多重要的诗歌。市民小张说,因为追看《阵地》,她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视剧)仿佛开启了一扇窗。原来,桂林的抗战文化如此丰富,历史上那么多文化名人曾来到桂林,在桂林产生了那么多传世作品。我打算再多看一点他们在桂林写的作品。”

  “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家里的老人讲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但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爷爷奶奶和父母辈都是农民,听到的故事也多是发生在农村的。《阵地》这部剧的场景很多设置在桂林老城里,比如榕城饭店,又比如南华戏院、乐群社……这些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这部剧让我了解到更多桂林城里的老故事。”市民廖先生说。

  “能在央视一套播放的电视剧可不简单,作为桂林人必须不能错过。”市民郭女士在周末专门和孩子一起看了两集,“一家人用这种方式来了解桂林的历史,既培养了孩子的爱国情怀,也增进了家庭交流。”

  看《阵地》品桂林三花酒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许多桂林百年老店、特产等也进入了观众的视线。镜头中多次出现桂林三花酒。

  桂林的酒史,与山水一样悠久。早在唐朝,诗人曹邺的《田家郊陶》“黑黍舂来酿酒饮”描绘的便是桂林乡间的造酒景象。清朝咸丰年间,广东人曾厚堂在桂林兰花池畔建起“安泰源”酿酒坊,其酿制工艺需蒸熬三次,称为“三熬酒”;而在成品酒的质量鉴定上,以起花多、酒花细、堆花久为佳,遂又起名“三花酒”。三花酒制成后需要装入陶缸,存放在石山岩洞中陈酿1—2年,使酒质更加醇和、芳香。

  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桂林人口暴增,促使酿酒业迅速发展。当时仅三花酒酿酒坊就有40余家,加上兼营的超过百家,月产量15万公斤左右。

  现今,桂林三花酒被称为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象鼻山不仅是桂林的城徽,更是三花酒灵魂的栖息地。象鼻山的岩洞里冬暖夏凉,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象山酒窖贮藏着数千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年份的陈酿桂林三花酒。

  洞藏桂林三花酒沿用古法酿造。首先,用本地大米进行蒸熟。其次,将蒸熟后的米饭摊凉(过去是用簸箕摊凉,现在用凉饭机)。接着是糖化、舀糟和发酵三个环节,糖化和发酵环节一般需要7—15天。发酵物成熟后进行蒸酒,原酒经过检验后根据品质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中、高品质的酒进入象山酒窖存放,低端品质的则进入厂区库房存放。存放一段时间后,各种品质酒再灌装出厂。

  “平时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桂林,游览了桂林山水后总是要品尝一下桂林当地的酒的,三花酒是必须上桌的。有了央视给咱打广告,今后接待朋友喝三花酒更有面子了!”市民老卢的话语里满是自豪感。

  这番话也道出了无数桂林人的心声。三花酒之于桂林,它是待客之礼,是餐桌上展示地方风物的骄傲,也是乡情寄托,是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的故乡味道,更是山水与人文的结合体,是灵动山水与匠人智慧共同孕育出的液态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