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桂林市七星区施家园路烟火气升腾,众多美食汇聚,让这里格外热闹:摊主与顾客的讨价还价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但有个摊位却不一样,来到这里,你听不见吆喝声,听不见闲聊声——摊主杨健是名聋哑人,做生意时,用眼神和手势与顾客交流。
就是这个安静的摊位,却涌动着动人的温情——凭借巧手和不服输的韧劲,杨健张罗着这个小摊维持生计,往来的市民则用耐心与善意,“无声”地为他筑起一道温暖屏障。
“无声”的小摊
昨晚,施家园路热闹依旧。记者来到杨健的摊位前,看到他正忙碌地为顾客制作美食。
杨健的小摊售卖热狗、意面、爆蛋吐司等小吃,只见他戴着口罩和手套,双手挥舞着手中的工具。杨健的摊位十分整洁,每做完一单,他都要及时清理制作台。
此时,杨健的小摊前排起了队。每当有不熟悉的顾客开口点单,而杨健又没回应时,总有熟客替他解释:“老板是聋哑人,他听不见。”有时候,熟客还会指指贴在餐车上的菜单,上面写着一行红色的小字:“您好,我是聋哑人,想吃什么请您用手指点,谢谢!”
“这小伙子做的东西干净又好吃,我经常来。”正在排队的市民许女士说,这个小摊总有很多人光顾,有时候,摊主要同时盯着好几个正在煎的吐司,可从没见他出过岔子,谁要加什么、谁不要什么,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晚上9点多,顾客实在太多了,杨健忙不过来,他举起手比了个“暂停”的手势,眼睛里写满了歉意。顾客们却没有离去,而是继续排队等待。
在杨健的摊位前,记者频频见到这样的场景,当顾客从杨健手里接过热乎乎的小吃时,会比一个“谢谢”的手语,而杨健见了总会用力点头回应。
在这个“无声”的摊位里,每一份食物都裹着沉甸甸的善意,那是排队顾客的耐心等候,是摊主与顾客之间的互相体谅……
命运的抗争
通过手机,杨健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杨健是荔浦人,今年32岁。7岁时,他成为荔浦特殊教育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这给杨健的成长带来了不一样的转机。
杨健家是低保户,他还有一个姐姐。杨健从记事起就听不到声音了。在荔浦特校,他学会了手语,掌握了基础文化知识,能够与人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荔浦特校校长熊碧芳教会了杨健“靠自己”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他要自信,不要在意外界的“声音”。
“我只是听不见,说不出,但只要有手,就能够养活自己。”成年后,杨健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离开家乡前往深圳打工。初到大城市,沟通困难、环境陌生,困难接踵而至。他先是进入一家工厂工作,为了多挣点钱,他又开始送外卖。
今年初,杨健回到了桂林,在朋友的帮助下,杨健买了辆二手三轮车,在街头摆摊谋生。
“最开始我卖臭豆腐。”杨健说,起初他也担心没有顾客,但没想到生意还不错。于是,他又开始琢磨新品类,按照网上的视频制作三明治等食物。
接着,杨健又张罗来一辆二手三轮车,把摊位支得更像样,并开始卖热狗、意面、爆蛋吐司。如今,每个品类下,杨健可以做出6到10种不同的口味供顾客选择。此后,杨健根据顾客的喜好,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摊位摆。只要不是大雨天气,他晚上7点左右出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点。
杨健十分珍惜这个谋生的小摊,也格外珍惜顾客对他的信任。中午,有熟客发消息订餐,他就赶紧打包好,骑电动车挨家送;下午,他只眯一小会儿,就匆匆赶去市场挑选新鲜的食材,为晚上出摊做准备。
从晨光微亮到夜色深沉,杨健的脚步没停过,每一分忙碌,都藏着为生活努力的韧劲。
城市的善意
杨健的努力,顾客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大家默默支持着他。
有人把杨健的视频、照片发到网上:“在小红书上被种草了一个小摊爆蛋吐司,都是当场现做的,最重要的是小摊很干净!老板是聋哑人,想吃什么直接动动手指给老板看就好”“聋哑帅哥老板,用心值得等。整个点餐过程需要用手指菜单,或者用手机打字,虽然慢一点,但能感受到他的专注和用心”……这些善意的分享,引得更多人去光顾。
“有的顾客来光顾时,告诉我是看到网上的推荐来的,还会向我竖大拇指。”“说”到这,杨健顾不得打字,激动地比划着手语,目光里满是感激,他“说”:“真的太谢谢这些支持我的人了,这份心意我都记在心里。”
回报这份善意,唯有质朴的善良。如今,杨健收了一名聋哑人徒弟,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手艺教给对方。他“说”,自己不求回报,只盼着徒弟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出奔头来。
如今,杨健的生意还不错,每个月除去房租和成本,他还可以给父母一些钱贴补家用,他感到非常满足。“靠自己的双手,我们也能跟正常人一样。”在手机屏幕上写下这句话的同时,他笑了,眼里闪着希望。他说,现在他在努力攒钱,以后希望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夜晚,烟火气在城市上空飘荡,杨健在摊位前忙碌穿梭,顾客们有序排队,有人用简单的手语跟他打招呼。
这个“无声”的摊位,既是杨健用双手推开命运之窗的见证,也是桂林这座城市善意的缩影——他以自强不息对抗人生的坎坷,市民以耐心与温暖回应他的坚持。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 周子琪/文图 部分图片由记者邢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