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到“潮流”
“绿色风”何以吹满桂林城?
绿色有机蔬菜受到很多市民的青睐。图为市民在临桂区一家超市挑选有机蔬菜。记者黄敏 摄
节能补贴政策加上市民环保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高能效等级家电。图为秀峰区青禾美邦国际家居馆内京东家电门店展示的节能空调产品。 记者黄敏 摄
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图为一个市民家庭喜提新能源汽车后合影。秦春霞 摄
遍布桂林大街小巷的共享电动自行车给市民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彰显了低碳出行理念。图为市中心十字街附近路边整齐排列的共享电动自行车。 记者黄敏 摄
□本报记者 黄敏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费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该方案实施以来,一股强劲的“绿色风潮”正悄然改变全国消费市场。
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如今在桂林,从日常消费到生活方式,可持续、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正逐渐从“小众追求”转变为“大众潮流”,成为推动我市消费市场焕发新活力的重要力量。
“绿”遍生活:多元场景见证消费新变化
“几年前,这个专区一天卖不了几样东西,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缺货的情况。”谈及绿色有机专区的变化,临桂区世纪东路一家超市的导购员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对吃的东西也特别重视,所以绿色有机蔬菜成了不少家庭的选择,尤其是本地当季的绿色农产品特别受欢迎。”
正在超市绿色有机专区挑选蔬菜的市民刘阿姨,手里的购物车已经装了不少货物,里面既有绿油油的小油菜,也有包装好的有机土鸡蛋。“以前买菜只看价格和新鲜度,现在不一样了,家里有小孙子,还有患高血压的老伴,吃的东西必须讲究点。”刘阿姨一边仔细挑选蔬菜,一边跟记者唠起家常。“你看这本地种的有机黄瓜,虽然比普通黄瓜贵点,但咬着有小时候吃过的那种清甜味,我孙子一次能吃两根。”刘阿姨笑着举起手里的黄瓜,“现在超市经常进本地当季的有机菜,我每次来采购都会优先选择这些。”
绿色消费在桂林的实践,不仅体现在“食”的绿色化,更体现在“用”的低碳化。
记者走访几家电气专卖店发现,冰箱、空调、热水器三大件中,节能产品占比已超过70%。销售人员介绍说,政府节能补贴政策持续发力,加上市民的环保意识提升,高能效等级家电几乎成为新装修家庭和换新用户的“必选项”。“一级能效和三级能效的空调,价格差1000多元,但大多数顾客会选择更省电的那款。”
在家装领域,“绿意”更浓。“10年前客户只问价格和款式,现在开口先关心材料是否环保、甲醛排放等级、灯具是否节能。”从事室内装修多年的师傅老陈告诉记者,硅藻泥、环保涂料、节能灯具、节水卫浴的使用比例,近年来大幅上升。
从室内向街头,记者发现,交通出行领域的“绿色革命”势头尤为迅猛。
市民秦先生的选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不久前,他购置了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告别了传统的燃油车。“之前每个月的油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用车成本大大降低。”秦先生告诉记者,电动车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更加安静、环保,家中安装了充电桩,晚上充电非常方便,白天出行完全无需担心续航问题。他还特别提到,国产新能源车在技术、配置和智能化方面已越来越成熟,“支持国货的同时还能为环保出力,我觉得很值得。”
个人选择的背后,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力支撑。据媒体报道,2024年7月桂林已建成251个充电站点,实现了全市135个乡镇充电桩全覆盖。便捷的充电网络、低廉的用车成本,再加上一份环保责任感,构成了促使市民选择绿色出行的强大动力,越来越多市民像秦先生一样开起了新能源汽车。
绿色消费的浪潮并未止步于城市街道,还涌向了桂林的山水之间,为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旅游业增添了崭新的时代亮色。
在阳朔县杨堤码头,电动竹筏整齐排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游客乘坐电动竹筏畅游漓江,不仅免受使用传统燃油发动机竹筏的尾气与噪声困扰,还能更沉浸式地体验漓江美景。据媒体报道,2024年9月,漓江1000余艘游览竹筏实现“油改电”,相较燃油竹筏1.5元/公里的用油成本,电动竹筏用电成本仅为0.55元/公里,每年充换电量可达250万千瓦时,可减少碳排放2492.5吨。
绿色风潮也为漓江沿岸乡村注入新生机。位于漓江核心景观区附近的阳朔县兴坪镇大河背村,借助生态旅游实现全面发展。该村通过实施智能电网全覆盖、拆除跨江线路净化景观、推广电动交通和全电民宿、完成漓江竹筏“油改电”并配套充电设施、实现全村330户绿电全覆盖等举措,成为南方五省区首个“零碳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6.5万元,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绿色实践进一步扩展至旅游全产业链。桂林各大景区积极推广新能源观光车,逐步淘汰传统燃油车辆;在徒步线路上设置环保标识,倡导游客文明游览、不乱扔垃圾;一些酒店主动响应环保号召,推出“无一次性用品”入住优惠举措,引导游客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可见,绿色消费理念已全面融入桂林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从交通工具到住宿服务,从景区运营到游客行为,均在践行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提升了旅游体验质量,更守护了桂林的绿水青山,为传统旅游名城注入了崭新的绿色发展动能。
“绿”有动力:政策与理念的双轮驱动
绿色消费在桂林的蓬勃兴起,并非偶然。
政策持续“护航”,为绿色消费铺平了道路。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精神,多措并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桂林市政府发布了《桂林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基于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明确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设“无废民俗乡(镇)村”,形成“红+绿”生态旅游与绿色产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大力推广绿色产品,将更多本地优质农产品纳入“桂字号”品牌体系;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优化充电网络布局;积极推动绿色商场创建,引导大型商业设施实行绿色管理、绿色运营。此外,桂林市还加大绿色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旅游环境,建设清洁能源公共交通系统。
供给侧也顺势而为,积极“提质”。桂林本地的农业龙头企业、环保制造企业敏锐捕捉到市场风向,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内涵。永福县一家有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的产品坚持不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虽然成本高、产量低,但价格能比普通蔬菜高30%以上,市场还供不应求。”这印证了“优质优价”的市场逻辑。
需求端的“觉醒”,是更深层的驱动力。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对环保、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认同感空前强烈,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溢价。社交媒体上,“低碳生活”“零浪费”等话题讨论热度持续走高,线上消费偏好调查也显示,绿色、可持续已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赋能”,则进一步打破了地域限制,放大了绿色消费的声量。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设立“绿色消费专区”,流量倾斜明显。如阳朔县高标准建成了电商公服中心,集创业孵化中心、O2O体验馆、共享直播间等功能为一体,为农产品电商提供助力,本地新农人通过直播间将桂林的罗汉果、砂糖桔等绿色农产品卖向全国。
可以看到,政策与理念的双轮驱动,正持续为绿色消费注入动力,让桂林愈发“绿意盎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城市发展增添了亮色。
“绿”向未来:迈向更高水平的挑战与机遇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随着绿色消费在桂林的深入发展,其影响已远超消费领域本身,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尽管绿色消费理念日益普及,但真正转化为持续性的消费行为仍面临一些挑战——
记者随机走访了多家超市发现,虽然有机蔬菜专区顾客增多,但整体来看,传统蔬菜区的客流量仍然更大。“价格是主要因素。”一位正在挑选普通蔬菜的市民表示,“有机菜价格高出不少,长期全部购买这种菜对普通家庭来说负担较重。”
在绿色出行领域,尽管充电桩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分布不均衡、维护不及时等问题。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电路老化、停车位不足等,安装私人充电桩仍面临困难。“公共充电桩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旅游区,一些偏远区域覆盖不足。”新能源车主王先生告诉记者,“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服务区和热门景区的充电桩经常需要排队充电。”
总的来看,迈向更高水平的绿色消费,需要多方合力。
政府层面,需继续完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同时,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创新政策激励工具,如发放绿色消费券、探索“碳普惠”制度等,让市民选择绿色消费更有动力。
企业层面,唯有坚持诚信经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丰富供给,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绿色消费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期的趋势。企业必须沉下心来做真正的好产品。”一位家居品牌代理商如是说。
社会层面,则需持续培育弘扬绿色文化,鼓励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全民参与、追求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社会风尚。
归根结底,绿色消费在桂林的蓬勃兴起,不仅反映了消费模式的升级,更标志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它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守护了桂林的绿水青山,也切实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这股潮流,与桂林持续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选择绿色消费,既是每位市民和游客的个人生活选择,也是桂林这座山水名城整体形象与气质的鲜活呈现。它向世界宣告,桂林的“绿”,不仅在山水之间,更在人间烟火处,在发展的脉动里。
展望未来,当绿色消费从潮流变为习惯,一幅消费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将在桂林徐徐展开。这幅图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消费领域的生动实践,也将为桂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