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国家森林公园和四个国家级保护区首次开展蝴蝶蜻蜓专项调查
寻蝶问蜓探生态 专家点赞“家底足”
日前,来自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专程奔赴桂林,深入桂林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一场针对蝴蝶与蜻蜓的专项调查。记者从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了解到,这也是4个保护区和桂林国家森林公园首次开展蝴蝶、蜻蜓专项调查。
10天时间里,相关专家在各个保护区及森林公园中观测到了5科90种蝴蝶,以及8科30种蜻蜓,让桂林的生态“家底”多了份清晰的“档案”。为何要将蝴蝶、蜻蜓作为保护区的重点观测对象?本次调查结果有着怎样的意义?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蝴蝶蜻蜓
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上个月,市林园局特意邀请了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的4位专家来到桂林,并前往桂林国家森林公园、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蝴蝶、蜻蜓专项调查。据悉,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自然资源调查与环境评价等相关研究,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环境评价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也是全国最早开展蝴蝶观测的团队之一。
“蝴蝶是陆地生态系统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蜻蜓则是淡水生态系统最佳指示生物,它们都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市林园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科长李文嵩介绍,通过对蝴蝶、蜻蜓种群变化的监测,可以掌握生境变化、气候变化以及环保措施等所产生的影响,“几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之前都没有专门做过蝴蝶和蜻蜓的专项调查,我们也想对相关情况摸个底。”
李文嵩表示,蝴蝶能够作为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主要是因为它们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蝴蝶的幼虫通常依赖特定植物生存,成虫则需要充足的蜜源植物和适宜的温湿度。此外,蝴蝶的幼虫表皮薄,成虫翅膀上的鳞片易受农药、工业废气等污染物影响,污染物会直接导致其存活率下降。因此,蝴蝶数量减少或种类单一,可能预示着环境存在污染问题;反之,如果某区域蝴蝶种类丰富、数量稳定,说明当地植物多样性高、气候适宜,生态系统较为稳定。
江苏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进一步解释称,蝴蝶的寄主比较单一,通常一种蝴蝶只吃一类植物,甚至有些“嘴比较挑”的只吃一种植物,它和植物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一旦植被被破坏了,蝴蝶就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而蜻蜓的幼虫生活在淡水中,一旦水体受到污染,幼虫找不到足够的饵料,就无法存活。另外,如果水资源大量减少,也会导致蜻蜓难以生存。
“选择在国家级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调查,是因为这些地方应当能够反映桂林生物多样性最完美的一面,如果连这些地方都观测不到一些常见物种了,就得引起注意了。”李朝晖说。
90种蝴蝶、30种蜻蜓在初次“体检”中现身
本次调查中,李朝晖主要负责蝴蝶观测。他告诉记者,此次观测是沿着样线进行的,观测内容包括蝴蝶种类、数量等,相当于给保护区进行了一次简单快速的“体检”。
“国际上对于蝴蝶观察的样线设置是有要求的,一般来说,一条样线的长度在500米至2公里之间,样线应当是本身存在的路线。”他表示,此次调查走的样线为保护区中现成的观测线或工作人员日常巡山道路,样线旁边既有花,也有水源,兼顾到了蝴蝶和蜻蜓的观测。
李朝晖介绍,蝴蝶主要靠肉眼观测,基本不需要太多专业设备,携带好拍照效果好的手机或相机、捕虫网即可。“进入保护区后,我们就沿着样线走,观测两旁的植被中有哪些蝴蝶和蜻蜓活动,能一眼识别的就直接记录下种名和数量,看不清的就用捕虫网捉下来,看清楚之后再放了。”他表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蝴蝶,则需要用拍照或是采集1-2只标本,之后进一步鉴定种类。
他介绍,本次调查共观测到5科90种蝴蝶,其中桂林国家森林公园5科26种,包含巴黎翠凤蝶、小眉眼蝶、异型紫斑蝶等8个特见种;花坪国家级保护区5科55种,包含六点带蛱蝶、虬眉带蛱蝶、稻眉眼蝶等28种特见种;千家洞国家级保护区5科28种,包含刺纹资弄蝶、匪夷捷弄蝶、钮灰蝶等6个特见种;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保护区5科24种,包含蛇神黛眼蝶、蓝点紫斑蝶、琉璃灰蝶等8个特见种;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科27种,包括紫翅长标弄蝶、讴弄蝶、苎麻珍蝶等7个特见种。值得一提的事,在花坪保护区中观测到德锉灰蝶、蓝娆灰蝶均为该保护区的新纪录。
李朝晖解释,特见种指的是只在某个保护区里发现、其他保护区都未发现的物种。特见种越多,说明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家底”越强,“但这次观测时间有限,走的样线也比较少,本次没有观测到的物种,不代表保护区里就没有。”
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教授虞蔚岩负责蜻蜓观测。他告诉记者,蜻蜓的观测方法与蝴蝶基本一致。本次调查中共观测到8科30种蜻蜓,其中,桂林国家森林公园2科9种,包含小团扇春蜓、大团扇春蜓、玉带蜻等4个特见种;花坪国家级保护区6科10种,包含郁异伪蜻、透顶单脉色蟌、褐尾绿综蟌等4个特见种;千家洞国家级保护区5科14种,包含粗壮大丽蟌、网脉蜻、红蜻等3个特见种;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保护区4科11种,包含狭腹灰蜻、庆褐蜻、长尾黄蟌等3个特见种;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科5种,包含黑色蟌、黄翅蜻等3个特见种。
专家点赞桂林生物多样性“家底足”
尽管本次专项调查中观测到的蝴蝶和蜻蜓总数不算多,但两位专家均表示,通过观测数据也能感受到桂林生物多样性的“家底”雄厚。
“这次我们每个保护区只待了1-2天,每天早上8点多进保护区,观测到下午3点多,每天实际观测时间也只有五六个小时,除了花坪保护区之外,其余每个保护区只走了一条样线。”李朝晖说,在时间短、样线较少的情况下,每个地方都观测到了5科数十种蝴蝶,其中还有中国特有的宽尾凤蝶,以及两种较为少见的灰蝶,也能体现出桂林几个保护区的蝴蝶“家底”殷实。
他介绍,在我国,蝴蝶总共分为5科,而这次在每个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里也都观测到了5科。这也说明了各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蝴蝶种类在“科”这一级都比较完整,能反映出蝴蝶多样性较好。“我们在贵州、广东、福建、安徽等省份都做过蝴蝶、蜻蜓观测,东南和西南地区本身也属于蝴蝶和蜻蜓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方,通过数据对比,桂林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这也和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
虞蔚岩也表示,在同样观测时长、样线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和其他地方的保护区相比,桂林的蜻蜓种类也不少,“我们观测时还遇上了雨天,下雨蜻蜓、蝴蝶都不会出来活动,所以这些数据还算可观,能初步感受到桂林的生态环境挺好,这几个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也都做得不错。”
他还提到,目前桂林共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这一点上也能反映出桂林的物种丰富程度较高,“一个城市有4个国家级保护区是很难得的,这也说明了桂林的生态环境好,才会把这些地方都建成保护区来保护。”
李朝晖告诉记者,虽然观测到的蝴蝶、蜻蜓有限,但这次专项调查却有很大意义。“以前桂林也有高校或科研团队记录过保护区里的蝴蝶种类,但其余信息都不完整,也并未记录数量,这只能称为采集,不算是观测。”他表示,观测是要具体记录某年某月几点几分,在什么海拔、何种天气状况下发现的蝴蝶,以及数量多少,这样才能建立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有了这次的观测数据,明年同一时间,保护区工作人员可沿相同样线再开展一次调查,届时就能与今年的数据进行精准对比。
李文嵩也表示,此次调查数据将作为今后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蝴蝶、蜻蜓监测的基准,为以后的科研、环境监测提供重要参考,“如果以后保护区能自己定期开展监测,数据就会更加丰富,不仅能及时、清晰地掌握蝴蝶蜻蜓的种类、数量增减等信息,判断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是否稳定,也能更好了解桂林生态环境的变化。”
记者唐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