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家庭来说,电子产品成为了“家庭战争”一触即发的导火索。一拿走手机就炸毛,不给玩平板就发脾气……如何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这个问题让无数家长充满困惑。
家住杭州西湖区的赵女士急得焦头烂额,儿子小宇(化名)每天沉迷于手机游戏。
最让赵女士心惊的是有一次,凌晨三点她被客厅冰箱的嗡鸣声惊醒,起身想要来到客厅喝水。路过儿子房间时,赵女士看到门缝里漏出微光 ,便走进房间掀开被子,小宇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弹坐起来,睡衣领口挂着耳机线,发烫的手机还卡在游戏充值的结算界面。
另一位家长吴华(化名),面对半夜偷偷起床拿平板玩游戏的儿子,曾尝试过讲道理、定规则,最终发现“强制戒断”,用现实生活的有趣活动代替网络游戏,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跟吴华不同,还有一位妈妈黄琴(化名)走的是“温和谈判”路线——与初中女儿达成约定,细化条款,引入“手机定时锁定”概念,从被动控制变成了主动习惯的养成。
几个不同的家庭,用截然不同的方式,给了其他家长一些启发:对“成瘾型”孩子,短期强硬手段或许是必要的“休克疗法”;而对“理性型”孩子,赋予自主权反而能激发责任感。
不管是哪种方法,电子产品戒断的核心不是对抗,而是用契约替代控制,用现实成就感填补虚拟的快感。
图片来源于CFP
儿子半夜偷走平板玩游戏
妈妈心得:不让接触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暑假,吴华第一次怀疑,即将升入四年级的儿子是不是进入了叛逆期,导火索就从一只电话手表和一台平板电脑开始。
今年暑假,儿子提出想买一只新款的电话手表,打动吴华的一点,是儿子在家觉得无聊,想跟同学社交,老款的电话手表处在鄙视链底端,让儿子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
手表买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儿子常常对着电话手表各种捣腾,还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好友,语音里甚至有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语。
“跟他沟通,不要使用这些功能,他哪里会同意?后来爸爸就强制禁网,关掉了这些功能,他发现后大发脾气,又哭又吼,真的像戒毒的人一样。”看着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吴华有点动摇,担心强制禁止,会不会伤害到孩子,毕竟教育专家们都说,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加强沟通的前提之下。
直到有一天,吴华发现明明放在床头的平板电脑,第二天出现在了儿子的房间,起初她怀疑自己是不是记错了。第二天睡觉前,特地又把平板放在床头,结果早上起床,平板又到了儿子的房间。
“肯定是他晚上趁我睡觉偷偷拿去用了。”清晨6点多,气不打一处来的吴华就叫醒了还在睡梦中的儿子,跟他对质这件事。儿子倒也诚实,承认拿走了平板电脑,“他说控制不住自己,就是很想玩。睡前看到平板放在我床头,就记挂着这件事,半夜偷偷来房间拿走的,熬夜玩了一会游戏。”
女儿用手机写作业、看小说
妈妈心得:由紧到松最后放手
谈到电子产品的管控,黄琴常常被身边的家长朋友们追着取经。在外人眼里,黄琴有一位听话懂事的女儿,成绩优秀,人又乖巧,似乎从来不可能因为电子产品而产生亲子关系的裂缝。
“其实并不是的,只是在这件事上,不是我的一言堂,而是商量着来。”黄琴坦言,“再懂事的孩子,也有一颗贪玩好奇的心,自制力有限。”
为了控制玩手机,女儿提出了一个办法: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手机。经过约定,一般一天最多给她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一些需要手机来协助完成的作业,女儿肯定会先完成,有空余的时间再看小说或者干其他。
有了约定后,女儿与手机的相处又回到了可控的范围内。在黄琴看来,这场持续5年多的手机使用探索之路,自家走得还算顺利。“当然是基于充分了解女儿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采用由紧到松的方式,才有了现在的放手。”
做好这些,帮孩子戒掉游戏“瘾”
面对孩子深陷游戏泥潭,家长的焦虑、愤怒甚至绝望可以理解,但简单粗暴的禁止、打骂往往适得其反。理解、尊重、引导和专业的支持才是关键:
➤ 重建信任的基石: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避免在孩子面前无节制刷短视频、玩游戏。青春期的孩子强烈渴望被当作独立个体尊重,与其居高临下地命令“不准玩”,不如坐下来平等对话。
➤ 培育健康生活的土壤:用心观察和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增加高质量陪伴,比如,一起打球、骑行、露营、参观博物馆、做手工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同龄人的线下社团、志愿服务、夏令营等社会活动,体验真实世界的精彩和人际连接的温暖。
➤ 做孩子情绪的守护者: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异常时不要回避或指责,要主动、温和地沟通,表达关心。
温馨提示:当家庭干预效果不佳或孩子症状严重,如完全拒绝上学、有自伤自杀念头、严重对立违抗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前往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来源 潮新闻记者 朱丽珍、杭州中医院、杭州日报此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