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制造重镇重庆,到制造业新动能代表的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全国多地加速跃升。智能化、绿色化、网联化,这条新赛道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加快制造业系统性升级。要实现产业跃迁,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金融则要形成配套支撑。从车间到课堂,从高校到银行,一套协同演进的中国路径,正被一步步实践出来。
产业升级加速
创新成为第一推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重庆的制造动能持续释放。过去两年,重庆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前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更成为当地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首。
走进长安汽车全域5G数智化工厂,一幅未来工业图景跃然眼前:800余台智能化设备高效协同,1400余台工业机器人精准作业,420余台智能AGV物流车穿梭自如。在这里,每53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25个应用场景、70多个工位部署的AI视觉检测系统,为每辆新车提供全流程品质保障。
生产线在升级,产品也在迭代。目前,长安汽车已实现全系车型100%智能网联。今年底,其飞行汽车项目将迎来试飞。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企业研发路径和用人结构。从传统的机械工程、汽车设计,转向掌握软件、算法、AI、电子等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智造时代”的刚需。
在安徽,江淮汽车与华为组建了超5000人的研发与交付团队,并新建了一座全新的“超级工厂”。工厂每秒采集30万条数据,实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
老牌车企华丽转身,造车新势力同样不甘示弱。依托先进的自研工业AI算法,蔚来先进制造新桥二工厂达成了80%制造场景由AI智能决策的效果。创新,已成为整车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对接人才“智变”需求
产教融合再升级
技术升级,离不开与之适配的人才供给。在重庆,产教融合成为破解结构性人才缺口的关键路径。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对汽车类专业群进行了战略重组,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按岗位设置“职业模块”,对标产业所需核心技能;打破学科壁垒,推出“职业拓展模块”和“微专业”,支持学生自主定制学习路径,实现跨学科能力养成。
“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涉及车路云网,我们设置了微专业模块,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成为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该校校长聂强说。在实训教学环节,学校与长安汽车合作试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学生在真实工厂环境中参与新车型的自动化测试任务,实现从课本走向产线的无缝衔接。
“实习半年接触到了很多先进技术,包括实验、测试和硬件调试,让我学到了产业一线需要的实际技能。”来自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的学生何乐说。目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与多家头部汽车企业都建立了深度的产教融合机制,校企双方的合作已从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延伸至协同开展真实产业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一种更具实践性、适应性和前瞻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贷投联动
金融服务产业跃迁
人才保障创新落地,资本则保障创新可持续。在安徽,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金融生态正在加速完善。
在合肥,记者来到了安徽省首个新能源汽车专业银行网点。中国农业银行合肥经开区支行营业室负责人刘静婷介绍:“我们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专业网点,组建一支平均年龄30岁、普遍具有工科背景的年轻服务团队。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融资需求,主动上门,为他们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到目前为止,已经为15户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累计投放贷款60亿元。”
过去几年,合肥的新能源电池企业国轩高科的业务规模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公司首席财务官张一飞表示:“银行通过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及研发专项支持,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截至5月末,安徽省银行业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贷款余额1184亿元,同比增长20%,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覆盖率达到62%。建设银行还将在2024—2027年间,向安徽省汽车产业提供本外币投融资支持不低于700亿元。
此外,安徽还加大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2023年,安徽组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总规模180亿元。截至目前,主题基金累计备案13只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57个,有效支持了汽车零部件、电池等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紧紧围绕安徽7家整车、超4000家零部件及后市场企业组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构建起银行信贷与股权投资协同联动、风险适当分散的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小微科创企业融资的难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一级巡视员施其武表示。
技术在演进,人才在成长,资本在加码。三股力量交汇成势,推动着一场深刻的产业跃迁。
从研发链到人才链,从高校课堂到金融生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步构建起“技术+人才+资本”协同进化机制。在这条驶向未来的赛道上,强链、补链、固链,正成为中国制造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