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12”国际护士节桂林优秀护理工作者记者见面会现场。 记者文新军 摄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5月9日,我市举行2025年“5·12”国际护士节桂林优秀护理工作者记者见面会。来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护士长李晓仟、市中医医院骨一科兼大外科护士长车小乔、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准备中心护士长李云、全州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护士长李敏、象山区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护士杨丽梅等5名优秀护理工作者代表与媒体记者面对面交流,分享了护理一线的感人故事,诠释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见面会上,5名优秀护理人员代表用质朴的语言分享了她们守护百姓健康的动人故事,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李晓仟护士长在临床护理一线耕耘了十余年,专注于中风患者的护理工作。她带领科室开展“无陪护病房”工作创新,通过推行“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结合个性化康复方案,使患者住院天数由之前的7.5天缩短至6.1天,满意度超98%。车小乔护士长拥有20余年的临床护理及管理经验,她主持了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牵头完成了5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发表了28篇学术论文,率先引进“火龙罐综合灸”技术,并推动其在全院临床科室及中医护理门诊的广泛应用,荣获中国护理质量大会“提灯奖推荐奖”等多项荣誉。李云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16年,历经综合科、护理部、体检中心、门诊部等多个岗位,从一名懵懂的小护士成长为一名沉稳的护士长,她带领团队锐意进取,连续两年获全国医院擂台赛中南赛区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杰出案例奖,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李敏护士长则致力于护理服务的创新与突破,带领团队突破性完成省级护理课题立项,填补了医院护理科研空白。她创新构建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惠及群众3000余人,开发的视频科普和个性化养生操使患者满意度达98%,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护理工作的温度与深度。杨丽梅护士扎根社区,服务基层,在医防融合工作中默默耕耘了9年,累计服务群众5万余次。她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在辖区内推广拔罐、艾灸、熨烫等技术,有效地缓解了患者颈肩腰腿痛、虚寒体质等问题,满意度达98%,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十佳公卫护士”等荣誉称号,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据悉,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护理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护理领域持续拓展,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贡献了健康力量。截至2024年底,我市注册护士总数已达21811人,每千人口护士数约为4.42人,同比2023年增长3.47%,专科护士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已培养专科护士898人,涵盖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急救等30多个专业领域,护理质控中心已实现县域全覆盖,构建起市、县两级联动的护理质量控制网络体系。全市已有11家二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项目30余项,2024年累计服务2600余人次,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打通了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患者营造了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桂林市作为医疗护理员培训及规范管理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还积极探索“3+3+3”医疗护理员规范管理模式,即构建三级培训体系、搭建三个平台、规范三种服务模式,逐步打造全链条管理体系,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截至2024年,全市已有7家医院推行“无陪护病房”服务,覆盖心血管、骨科、康复等12个科室,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