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7万人次 同比增长43.76%
“五一”假期 漓江景区水上游览接待量稳步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陈娟 通讯员吴琳 万媛元
春夏之交,漓江山水如画,碧波荡漾,两岸青山连绵。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期间,漓江景区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核心,统筹生态保护与产品创新,通过分层服务、智慧管理、文化赋能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山水有韵、文化有魂”的文旅盛宴,实现旅游接待量稳步大幅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月5日,漓江景区游船和游览排筏共接待游客22.17万人次,同比增长43.76%。其中“磨盘山—阳朔”经典航线接待游客4.78万人次,同比增长19.33%,文旅融合引领消费升级成效显著。
文化赋能山水
解锁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五一”假期,漓江景区以“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为传统山水赋予现代活力,打造别具一格的沉浸式节庆体验。
在线上,景区积极开展多维联动传播,在短视频等平台围绕“漓江保护日”等热门话题,结合名人探访、国际游客推荐等精彩内容,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漓江生态与人文魅力,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线下体验更是亮点纷呈,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磨盘山码头推出的“AI旧报纸拍摄机”成为游客的“新宠”,不少游客在机器前排队体验,生成专属历史头版纪念照,让个人影像与桂林文化深度交融;仿生机械犬与亿年地质奇观同台“对话”,科技感与自然之美相互碰撞,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游船升级的“漓江雅集”活动中,山歌对唱、民乐演奏、茶艺品鉴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让游客们在山水间悠然自得,尽情感受诗意人文的熏陶。
通过“文化解码、科技编码、场景再造”,景区成功构建起“上水为体、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新型文旅模式,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分级服务创特色
多元产品揽客来
“游船是漓江最佳流动观景台。”桂林籍歌唱家罗宁娜在“五一”前夕体验漓江五星级游船后发出由衷感慨。为进一步延长游客体验时长,增强旅游互动性,漓江景区精心构建了“三星特色体验、四星尊享服务、五星私属定制”的星级游船分级管理体系。同时,积极打造多样化游览产品,既有融合非遗文化、民俗体验、亲子共享的主题游船,也有“摇筏入烟江”的亲水排筏,还有覆盖“磨盘山—阳朔”“阳朔—杨堤”等不同线路、展现漓江四时风光的多时段水上游览体系。
此外,景区以光影秀生动演绎漓江景观四季变化,配合文化大讲堂、国潮音乐会等特色活动,打造出“遍览山水、品味人文”的全时段游览体验,有力推动漓江旅游从“山水观光”向“文化沉浸”转型升级。这些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假日期间,游船和排筏几乎每日满载运行,游客们在如画的山水间流连忘返。
智慧管理护航
科技赋能优化体验
依托先进的漓江景区智慧管理系统,景区通过统一票务平台实行“分时段预约+智能调配”,能够精准动态预判客流高峰,灵活加密发班频次、增开临时售票窗口、及时发布流量预警,有效破解“一票难求”难题。
游船配备的全天候北斗定位系统实时追踪航行数据,为通航安全与效率提供坚实保障;借助数字漓江5G监管平台,景区同步实施“人工巡检+智能监控”动态监管,全方位覆盖景区各个角落。“五一”小长假前,景区还组织企业集中开展“一企一课”“应急救护”等专项培训,极大提升一线旅游接待人员的专业服务素养,为游客营造了安全、舒心的游览氛围。
据统计,整个“五一”假期,景区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游客满意度达到98%以上。
文旅融合展风采
媒体聚焦引关注
假日期间,漓江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壮美场景多次亮相各级主流媒体。漓江景区“万舸争流”“千舟竞渡”、游客接待量创新高等画面频频登上央视、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引发广泛热议。广西电视台、桂林市融媒体中心等也纷纷聚焦漓江分段预约、智慧分流等创新举措,全方位展现景区迎接旅游高峰的充分准备和良好秩序。这些媒体报道不仅提升了漓江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更多人领略到漓江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下一步,漓江风景名胜区将继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构建“四季有节、山水有韵”的全域文旅格局,全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让“诗意的山水”与“流淌的文化”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为广大游客带来更多精彩的文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