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美术巨匠的漫画抗战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10-20 09:39:31 我来说说 阅读

图①:丰子恺

图②:丰子恺在桂林开书店时


  


  

图③④⑤:《漫画阿Q正传》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周文琼

  “桂林抗战文化城名人录”之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之后,丰子恺被迫带着全家十余人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在逃难时,丰子恺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状。“闻名已久的桂林山水……展现在我的眼前。初见时,印象很新鲜,那些山都拔地而起,好像西湖庄子内的石笋,不过形状庞大,令人想起古画中的远峰,又令人想起‘天外三峰削不成’的诗句。至于水,漓江的绿波,比西湖的水更绿,果然可爱。我初到桂林,心满意足,以为流离中能得这样山明水秀的一个地方来托庇,也是不幸之大幸。”1938年10月24日至1939年6月24日丰子恺在桂林旅居,不到一年的时间是他抗战以来飘荡流徙中最为安定的日子。在桂林期间,他本着教育不忘救国的思想,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亦不遗余力投入热火朝天的抗战宣传之中。

  桂师任教传经授道

  1938年,时任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桂师)校长唐现之,力邀丰子恺到桂师任教。

  这让丰子恺感动不已,他坦白襟怀:“在这禽兽逼人的时候,桂人不忘人间和平幸福之母的艺术,特为开班训练,这实在是泱泱大国的风度,也是最后胜利之征兆,假使他们不来聘请我,我也想学毛遂自荐呢。”丰子恺毅然举家从长沙南下桂林任教。并在开学典礼上致辞,提出“艺术兴学”“礼乐治校”之宗旨。

  丰子恺在桂林师范学校任图画、国文教师。当时丰子恺全家住在离校3公里远的畔塘岭村谢四嫂家,每日往返6公里,丰子恺笑称“锻炼身体”,从未迟到过一节课。1938年冬的一场大雪,天气特别冷,高师一班全班学生静坐等待国文老师前来。钟声响毕,一长者步伐稳健,满身雪花,着深色长袍,蓄长须戴墨镜,他就是学生慕名已久的丰子恺。

  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人生的艺术化”,一生践行“教惟以爱”,在桂林期间他在教学方法上,一反过去教学上的旧框框,大胆改革。如在美术教学中,他摒弃过去临摹的机械方法,或教一点学一点的“教条主义”。他认为这是束缚了学生思想,不能发挥学生才智的枷锁。要求学生在绘画中,必须增强对事物的识别能力,牢牢掌握事物的“特相”即能“一通百通”。具体而言,“所谓一通百通的方法,便是训练你们的眼睛和手。我们的眼睛具有对形状色彩的辨识力。我们看到两张不同的脸孔时,辨别他们的不同还是不满足,必须研究其所以不同的地方何在。对山水花鸟器什的形状,亦复如是。堆积这种研究,能辨识各物形状色彩的不同所在后,你的手便会与你的眼睛合作,而在纸上描出所见各物的特相。‘得心应手’即是‘一通百通’了”。

  在国文教学中,丰子恺对古诗文采取少而精,着重要求学生对白话文的熟练运用,写好白话文。他看到不少学生的作文,不是空洞无物,就是文理不通或句法错误,甚至乱用标点。为纠正这种弊病,他从大家作文卷中,将不通的文句列举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改,学生动过脑筋后,他再作讲解,让学生真正领会。他还和学生就作文约法三章:一是作文暂不用文言文,直至写白话文通顺为止。因为有些人用似通非通的文言文来掩盖文法上的错误;二是作文先念一遍给同学听,同学们听懂后,才可交卷,那些听不懂的句子,都要改;三是标点不准乱用,写字不许潦草。丰子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深受学生欢迎,也为开明的教育界人士所赞赏。

  丰子恺对桂师倾注了心血,他不仅认真搞好教学,还就校务方面向唐校长提建议,共商改善措施。唐校长也经常亲自到泮塘岭上门同他商讨校事。他还亲自为桂师谱写了校歌。

  当他离开时,他曾怀着依依不舍之情说:“桂林师范好比是我的母校,今后我到了遥远的地方,想到桂师,定有老家之感。”

  以笔代枪漫画抗战

  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之后,丰子恺被迫带着全家十余人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在逃难时,丰子恺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状。他痛恨战争,更痛恨“以侵略为事,以杀人为业”的暴徒,更加热爱和平,坚信中国人民抗战最终必胜。

  丰子恺在桂林完成《教师日记》,记录了他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任教的乡居生活、家务琐事、朋友往来等。他在《序》中写道:“及抵两江,安居而有定业,生活又成平凡,然蛮夷猾夏不已,神州丧乱日甚。吾身虽得安,后敬业于山水之间,吾心岂能如故园平居时之悠逸哉?夫往而不返时也,兴而不息者感也。而况得虎口余生,睹苍生之浩劫,吾今后岂得优游卒岁,放怀于云林泉石之间哉?于是立此日记……”战乱中丰子恺在桂师教书,开艺术讲座,指导学生画抗战漫画。

  1938年12月,敌机空袭桂林,炸毁不少民房,百姓死伤狼藉。桂师师生群情激愤,集会控诉日寇暴行。他即将此事结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人画一幅控诉日寇罪行的漫画,他再根据大家交来画稿中存在的弊端,以《控诉日机暴行》为题进行讲解示范,然后要大家修改,亲自带领他们上街下乡张贴宣传。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漫画,题材广泛多样,从战地到后方,从官兵到平民,从大事件到身边琐事,丰子恺以笔代枪控诉敌人疯狂的屠杀。如《轰炸(一)》《轰炸(二)》《停杯投箸不能食》《腰下防身剑,摩挲日几回》《散沙团结,可以御敌》《战地之春》《大哥同小弟》和《漫画日本侵华史》全套、保卫大广西的《抗战漫画集》及《漫画阿Q正传》等,深受读者喜爱。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抗战漫画的宣传作用,学校特地将其漫画制成石印,发动师生到处张贴。

  抗战漫画成了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抗战时期也成为抗战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光大的时代。丰子恺在桂林出版的一大批美术专著,极大地丰富了桂林乃至中国的抗战美术宝库。

  桂林山水风土人情皆入画

  不到一年的时间是丰子恺抗战以来飘荡流徙中最为安定的日子,桂林迷人的山水景色使得丰子恺的画风也发生了巨变,形成了新的绘画风格,即“由人物为主变为山水为主,由小幅变为较大幅,由简笔变为繁笔,由单色变为彩色”。他在1942年11月《画展自序》中便明确表示:“抗战以前,我的画以人物描写为主,而且为欲抒发感兴,大都只是寥寥数笔的小幅”,“到了桂林,就看见所谓‘甲天下’的山水。从此,我的眼光渐由人物移注到山水上。我的笔底也渐渐有山水画出现。我的画纸渐渐放大起来,我的用笔渐渐繁多起来。”

  泮塘岭是个偏僻的小村。丰子恺住在这里近一年的日子里,对这里的民风习俗深感兴趣,观察入微,逐一记下并加上插图。

  他发现此处妇女特殊的习俗,女人不仅与男子一样外出干活,而且干得比男人还多。大多数妇女边干活边用背兜背着一个娃儿。更为奇怪的是有的女人出外干活,丈夫却在家抱娃儿、烧饭。他曾幽默地说:“我们不仅退回到了竹器时代,而且还进入了女儿国!”还特地把这些勤劳淳朴的桂林劳动妇女形象画下来作为纪念。如《广西所见》等。

  此处还有一个习惯,吃饭用的桌凳很低矮,冬天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桌子中间开一个大圆洞,洞下生火炉,火炉上放着大铁锅,边煮边吃。老百姓热情好客,逢年过节常邀丰子恺一家去聚餐。他觉得既暖和又入味,便记下并插画留念。

  丰子恺通过观察,发现这里不仅是老百姓热情诚实,连一般被视为“无诈不商”的商人也与老家江南一带有别。一次,他向一卖核桃的店主问价,殊不料店主反如实告诉他核桃里边坏的多,价贵不合算,劝他不要买。有一次他到一家竹器店定购一家全部家具,约定五天交货。店主因怕到时未能如约交货,不肯收下定洋,宁可回绝这笔生意。丰子恺大受感动,特在《桂林初面》一文中写道:我“惊骇于广西民风的朴实,他们为了约期不误,宁可回绝生意,(对顾客)不愿欺骗搪塞”,还戏称“我们又仿佛来到了君子国呢”!

  抗战期间,桂林男女老少,皆爱穿灰布制服,戴灰布帽,着布鞋。丰子恺称之为“广西装”,称赞这种经济实惠的服装象征广西人朴实无华的民风。特地画了一幅题为《广西装》的漫画,并自己定做了一套来穿,还穿着这套“广西装”摄影留念。

  丰子恺还特别留意桂林的种种工艺品,如价廉物美的竹篮、竹盒、竹碗,两江圩上的折纸灯,永福的土制小罐形油灯,泮塘岭的灶间和婴儿所住牛棚木窗上简单而美观的花纹,以及谢四嫂家的大门门闩等。他认为“具有古朴的巧”与“古朴的美”,“兼顾美术与实用”,显示广西劳动人民特有的智慧,难能可贵。为此,他一一记下并画下插图。

  丰子恺离开桂林后,继续在桂林报刊上发表了一批漫画作品,出版漫画专集。有《客窗漫画》(1942年8月桂林今日文艺社出版)、《子恺漫画近作集》(1943年8月桂林文光书店出版)、《画中有诗》(1943年3月桂林文光书店出版)、《车厢社会》(桂林本,1943年5月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世态画集》(与吴甲原合作,1944年3月桂林文光书店出版)等。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