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背村:千年古村再续“芳华”

来源: 桂林晚报 2024-09-03 10:08:07 我来说说 阅读

  江水清碧,群山苍翠;稻浪翻滚,瓜果飘香……金秋时节,灵川县三街镇峡背村,好一派秀美又充满丰收喜悦的田园风光!

  地处“百里漓江第一峡”千秋峡峡口东侧山峰的背面,峡背村因此得名。漓江水在此村一改清秀容貌,变为丛山列拥,水流湍急。

  峡背村,漓江边的美丽村庄。

  “耕田、耕山、耕江”是峡背村人世代谋生的三大“法宝”。“80后”张兆云是土生土长的峡背村人,如今也是千秋村支书。他告诉记者,童年时,他看到父辈们一年到头,不是在田里忙碌,就是在山里、江里忙碌,“田里种稻子,山里砍柴,江里捕鱼,真正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不过,让张兆云印象最深的,是漓江上如长龙般的竹排。“那些竹排上,放着一堆堆从兴安县或资源县砍来的竹木,靠着漓江水路,由北往南运输,气势壮观。”繁忙的水运,也给大家的生活注入期待和兴奋。江上往来的货运船只,经常装着柴米油盐及杂货等,一旦在峡背村的老渡口停下,就意味着乡亲们可以买到新东西了。

  其实,繁忙的水运,早就让峡背古村名扬四方。据相关史料记载,湘桂走廊是连接岭南和中原的地理交通要道,也是官方水陆驿道必经之地,这条南北贯通、文化经济传输的咽喉和脉络,在两千余年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位于灵川县城北端的三街镇,是古代湘桂走廊的咽喉地段和南北交通要冲,古驿道和漓江并列穿过该镇。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灵川始设3个巡检司,千秋峡正是其中之一。在清代,全州至临桂驿路上的驿站,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驿、铺和塘驿三种。水路上驿站最密集之处,便是相距只有5里的千秋峡腰塘和峡背塘。2000年,灵川县在千秋峡北500米处建成双潭电站,上游筑坝成湖,拦河坝顶也建成了可通车走人的坝顶桥,峡背村民多年来仅靠渡船出行的交通难题得到彻底解决,曾经的航道也就此消失于历史尘埃。如今,经过三街镇的国道G322线,又让峡背村与更辽远的世界连通。

  千百年来,悠悠的漓江水,见证了峡背村的繁华与发展,也见证了乡村振兴东风正兴之时,她的悄然“蝶变”。

  采访当日,张兆云正在村头的漓江边巡江。在千秋峡两岸的山林里,另一名护林员,正在巡山。自2000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峡背村村民自发组建了巡查队,做到山林、江河隔天一巡查,私采沙石、乱扔垃圾、乱砍滥伐等破坏环境的行为逐渐少了、没了。

  千秋村副支书李恩林自豪地说,在村民们集体的守护下,村里1万多亩水源林和近8000亩经济林长势良好。此外,随着禁渔禁捕工作的有序开展,江里的鱼儿更多了,山上的鸟兽也更多了。日子,也就在这些变化中有了新变化。

  最直接的变化来自经济林,它们成了可持续鼓起村民腰包的“金山银山”。张兆云说,峡背村每户基本分有林地30—60亩;经济林一般5年一砍,一亩山林砍一次可收入近8000元,“如果一次砍20亩经济林,收入就有10多万元”。除了经济林,有些村民还种上了松树,每年依靠割松脂增收。

  循环的山林收入背后,还有蓬勃发展的“稻+蔬”产业。漫步在峡背村的田间地头,稻浪起伏,丝瓜、黄瓜、苦瓜等挂满架子。“我今年种的苦瓜,亩产8000斤左右,亩产值稳超1万元。”在苦瓜园中采摘着苦瓜,村民苏秀红的笑容,代表着众多村民乐享丰收的喜悦。

  峡背村村民正在采摘白玉丝瓜。

  “这些年,我们村靠着优质的漓江水,积极发展‘稻+蔬’产业,全村种植苦瓜70多亩,芥菜100多亩,还有水稻丝瓜黄瓜等农作物,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张兆云说,2023年,峡背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左右。

  峡背村有着蓬勃发展的“稻+蔬”产业。

  靠着这份殷实的收入,近年来,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峡背村。全村280户,95%以上的家庭都盖起了新房。极少部分村民仍住老房,却也花钱好好修整了一番,不输新房。

  “依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字的内涵,却有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新意。”张兆云说,这些年来,峡背村的百姓,以保护漓江为第一要务,靠着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换来美好生活。峡背村,正以另一种美丽新姿,再续“芳华”。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 李振 实习生罗彩福通讯员黄勇丹 彭芊程)


责任编辑:李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