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桂林漓江水长出的葡萄,你说甜不甜?

来源: 桂林晚报 2024-08-28 09:46:53 我来说说 阅读

  漓江支流灵河流经黄茅坝村,灌溉着当地的葡萄园。记者唐迅 秦丽云 摄

  “您好,您尽管放心下单,我家的葡萄是在黄茅坝种的,是‘吃’着漓江水长大的原生态优质葡萄。”8月20日,兴安县溶江镇一甲村委黄茅坝村的葡萄种植大户唐诚旺,向一位电话咨询的客户介绍自家葡萄,语气中难掩自豪。

  当日唐诚旺和家人采摘了300多件、共1500多斤葡萄,打包销往全国各地。

  唐诚旺家的40多亩葡萄地就在黄茅坝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桂林人提起黄茅坝村,都会竖起大拇指羡慕地赞一句:“那个专种葡萄的新农村,好厉害!”

  每年从6月底开始,黄茅坝村的空气中就洋溢着葡萄的香甜气味,全村的数百亩葡萄陆续进入采摘期。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让人时刻都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在村西边,一大片葡萄园与茂盛的柳树林相连的地方,一条灌溉大渠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

  “我们村的葡萄种得好,要感恩这条‘母亲渠’。”看着眼前清澈的渠水,一甲村委委员唐吉荣满含深情。

  眼前的水渠是灵渠南渠。而该段渠水来源于闻名世界的漓江。

  发源于猫儿山的漓江,众多溪流从山上一路南流,在兴安华江瑶族乡汇集成六垌河,经兴安县溶江镇龙源东田村附近,东纳黄柏江,西汇川江,于溶江镇千家村委盐铺老街附近实现三江合流,成为大溶江。大溶江在溶江镇境内蜿蜒流淌,在该镇灵河口与金石河、灵河(灵渠南渠自然河段)交汇汇入漓江,成为灌溉当地众多良田的母亲河。黄茅坝村正是漓江支流灵河流经的村庄之一。

  时光回到1986年。得知广东市场葡萄受青睐,黄茅坝村的两户村民在全村率先尝试种植巨峰葡萄。此后数年,靠着优质的漓江水灌溉的葡萄为村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

  “那时候,一个壮年男子辛苦一天,能挣到5元就不错了。而当时葡萄价格是1.4-1.5元/斤,一天能卖几十斤。”唐吉荣说,他是村里第一批种葡萄的农户之一,深切地感受到种葡萄的“甜”,“4亩葡萄年收入2000多元,做梦都是笑着的。”1991年,在兴安县委、县政府和溶江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黄茅坝村家家户户种葡萄,朝着“葡萄种植专业村”的目标迈进。

  靠着蓬勃发展的葡萄种植产业,黄茅坝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葡萄种植专业村”。最高峰时,全村2800多亩田地有1000多亩种上了葡萄。有了葡萄“撑腰”,黄茅坝村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于1995年规划建设新农村。3年后,全村65户搬进了新别墅。由此,黄茅坝村名扬四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被誉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广西第一村”。

  时光匆匆,江水仍清,产业仍旺。

  溶江镇党委书记潘荣利告诉记者,过去30多年来,黄茅坝村村民坚持发展葡萄产业。每年上百万斤的优质葡萄远销全国各地。而优质的黄茅坝葡萄已成为素有“南方吐鲁番”美誉的溶江镇的葡萄“代言果”。与此同时,靠着葡萄产业的发展,黄茅坝村村民年收入持续稳定。2023年,该村71户中有58户种植葡萄,全村葡萄种植面积400多亩,总产量80多万斤,总产值440多万元,单是依靠葡萄收入,每户增收约7.5万元。

  出生于1989年的唐诚旺,是吃着葡萄长大的黄茅坝村新农人。2016年,唐诚旺辞掉高薪工作返乡种葡萄。过去数年,他探索使用“自然农法”、堆肥生产法和生草栽培法等种植葡萄,就为种出原生态、优质的精品葡萄。

  “我们靠着优质的漓江水发展起了葡萄产业。作为黄茅坝的新一代农人,我要守住‘生态、优质’这个阵地,绝不辜负漓江母亲河的厚爱。”唐诚旺说。

  守住“阵地”的同时,唐诚旺引进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口感好、颜值高、市场好的精品葡萄。同时,他打造个人IP“唐叔葡萄”品牌,并示范和引导村民强品质建品牌,提高亩产效益。

  在8月22日举办的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第二十八届葡萄学术研讨会上,唐诚旺的葡萄荣获2024年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

  斩获殊荣,新的问题又在唐诚旺脑海中浮现。如何让黄茅坝、溶江镇乃至桂林市的葡萄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如何在享受漓江水灌溉这一得天独厚条件的前提下,种出更原生态的精品葡萄?……这些思考,将在黄茅坝村新农人的实践中,以更多香甜葡萄的产出和销售得到新的解答。

来源丨桂林日报社记者秦丽云 唐迅 李振

责任编辑:申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