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
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
《规定》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综合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因素,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信息风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精武:因为平台经营者并不是执法机构,对于部分具有隐晦性的网络暴力信息难以有效甄别,通过一些分类标准、特征库,还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法律、治理机制能够督促和推动平台更有效地识别监控网络暴力的一些特殊信息。
《规定》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存在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应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用户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并对异常账号及时采取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弹窗提示、违规警示、限制流量等措施;发现相关信息内容浏览、搜索、评论、举报量显著增长等情形的,还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我们的监管机关在网络暴力防范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提前在网暴没有大规模蔓延造成伤害的情况之下,有效甄别识别,精准治理。
建立健全用户账号信用管理体系
《规定》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信等服务的,应当依法对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构建多主体协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治理机制,对于当事人来说,能够比事后治理有更周全的保护,使得他免受其中的伤害,事中干预也是这样。
《规定》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账号信用管理体系,将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违规情形记入用户信用记录,依法依约降低账号信用等级或者列入黑名单,并据以限制账号功能或者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精武:建立健全账号信用管理机制,能够很好地起到震慑,同时网暴信息留痕的功能。因为在实践当中,经常有一些人冒充施暴人和受害者的近亲属,假借这些名义来通过引流的方式提高自己账号的知名度。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使得大家能够从全流程上控制网暴信息流转的同时,让大家不敢随意去从事网暴行为。
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防护功能
完善私信规则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完善私信规则,提供便利用户设置仅接收好友私信或者拒绝接收所有私信等网络暴力信息防护选项,鼓励提供智能屏蔽私信或者自定义私信屏蔽词等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规定实际上是对于用户给了很多个性化设置的能力,比如说评论范围或者私信领域,都给到了用户可以去屏蔽特定的用户,去确定自己信息发布可见范围,包括一键防网暴,把自己放到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里面。对于私信也可以定向去设置接收,能接收谁的不能接收谁的,白名单黑名单这样的设置。
《规定》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网络暴力信息风险涉及侵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用户合法权益的;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造成用户人身、财产损害等严重后果的等情形,应当为用户提供网络暴力信息防护指导和保护救助服务,协助启动防护措施,并向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报告。
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有效监管网络暴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精武:这种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更能有效地从多个监管路径预防和控制网络灰黑产操纵的恶性网络暴力事件,也契合《规定》提及的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治理原则。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