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生活在平乐的船上人家,每逢过年过节都习惯以大盘蒸大糕。平乐船上人家善制糕,且各有拿手绝活,制出的糕色香味形亦是各有千秋。在这些糕中,假粽最受欢迎。
假粽的由来
桂江船上人家后代陈谢华大姐告诉记者,船上人家常年在桂江行船,主要是运输货物往返于桂林与梧州之间。由于常年在桂江上生活,遇上河滩还要拉纤,大热天汗流浃背,口渴了直接喝江里的水,到了冬天或阴雨天,江面上就有寒气,为了驱寒祛湿,船娘就用擂钵将生姜、茶叶、大蒜等擂碎,煮成油茶给船工们喝。拉纤属于苦力活,光喝油茶没一会就会饿,船娘就用擂钵将糯米和擂油茶剩下的大蒜叶一起擂碎,加入手边就有的食材搅揉在一起,做成假粽,或油炸或煎,给船工们送油茶吃,以达到饱腹的目的。也就是这朴素的诉求,却创造出了一道平乐人喝油茶时必吃的糕点。
1月8日,记者来到平乐县,找到了有着一手制作假粽好手艺的陈大姐。“我们家祖上做这个有600多年的历史了。”陈大姐骄傲地说。
假粽就如其名所示,并非粽子。制作假粽的食材,对于船上人家来说皆是随手可得:糯米、黏米、香蒜叶、腊肉、槟榔芋、木耳、海米、香料等;所需工具则是船上人家特有的擂钵和擂槌。“食材都非常简单易得,但是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想要做得好吃,就十分考验个人手艺。”
陈大姐将用冷水浸泡半日的糯米、黏米捞出,放入陶制的擂钵,再加入洗净切碎的香蒜叶,用木制的擂槌将这两样食材擂成浆。在陈大姐的努力下,擂钵中的浆液逐渐呈现出茶绿色,如此反复,直至将食材擂完,把浆液盛于盆中备用。接着,陈大姐把去皮后的槟榔芋和腊肉切成小方粒,浸泡好的木耳切成细丝,海虾仁、鱿鱼切成碎粒,分别装碟备用。接着就可以炒料了。“炒的顺序没什么特别的讲究,但是我一般会先炒腊肉,腊肉中的油和咸味先炒出来会比较好吃。”陈大姐一边解释,一边将腊肉放入热油锅爆炒,再加入海虾仁、鱿鱼略微翻炒,接着加槟榔芋粒、木耳丝翻炒,炒出香味后加入五香粉、胡椒粉和食盐,搅匀备用,最后趁热将炒好的配料和碱水一起加入米浆盆内搅拌均匀。
接下来就可以蒸假粽了。陈大姐取4个铁皮小盘,将内壁涂上花生油,倒入搅拌均匀的浆料,放入蒸锅后盖上锅盖,大火将水烧开,大约蒸一个半小时。在等待的时间里,陈大姐告诉记者,船上人家的假粽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吃起来软香有回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制作时加足配料,在蒸制时掌握好火候。“做得好的假粽,切开看,糕不粘刀,食材均匀,肉发胀,芋成粒,尝一块就口有余香,令人回味无穷。”陈大姐描述着假粽的美味,记者也迫不及待想品尝一下新鲜出炉的美味。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蒸制和近一个小时的放凉,只需将假粽切成小片,用油煎一会就能享用美味。刚切开的假粽呈翠绿色,中间粉白的、黑色的、棕色的配料像极了“林间小径”。用油煎过的假粽,呈现出墨绿色,看上去焦香油润。吃上一口,蒜叶的香气在口中弥漫开,再吃一口,感觉槟榔芋和海米的搭配十分巧妙。陈大姐告诉记者,船上人家做的假粽与岸上人家做的其他糕品有所不同,相比其他的糕,假粽更耐储存。加上颜色翠绿,口感油香,慢慢地就成为大家都喜欢的美食。由于假粽最开始是由船娘做的,所以岸上人也称其为“船上糕”。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