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植物图谱”:写在河流两岸的诗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02-17 10:07:39 我来说说 阅读


  


  图①:绿意盎然,世外桃源。漓江两岸,生态之美与人文之美互相交织。 李凯 摄

  


  图②:漓江两岸植被茂盛,野生动物惬意栖息。   李凯 摄

  


  图③:在桂林,有丰富的绿色植被资源,生态环境优美。 王战飞 摄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164公里的优美画卷,12000平方公里的生动展现,漓江是大自然东方美学的极致代表,更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多样性宝库。

  从遥远先秦的《山海经》到宋代的《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漓江流域的植被有着悠久的历史。千年古杉和古榕,新发现的珍稀物种,3100种维管束植物……可以说,植物的丰盛或稀缺,直接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一个人文与绿意交织的漓江,正是古往今来人人向而往之的精神家园。

  古籍里的漓江植物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在遥远的5600年前,《山海经·山经·南山经》记载的第一座山便是招摇山。

  招摇山,也就是漓江的发源之地猫儿山。根据《山海经》记载,上古时期的猫儿山上不仅有很多桂花树、金矿玉石,还有很多珍奇植物和异兽。其中有一种像韭菜一样的草叫做祝余,传说吃了肚子就不会饿。还有一种树木,它的木纹是黑色的,开出的花光芒四照,佩戴它在树林里走路就不会迷路。

  这段或许是关于漓江流域植物最早的文字。尽管《山海经》的纪实性存在争议,但不妨碍我们一窥古人对桂林山水的奇幻想象。

  宋代的范成大和周去非则忠实地记录了八百多年前漓江流域的植物生长情况和种类。

  在《桂海虞衡志》中,范成大记载了桂林的各种苗木花卉。如上元红、白鹤花、添色芙蓉、桂花树、榕树、龙骨木等,其中不乏有意思的植物,比如渍盐水中百年不腐的思儡木、色如胭脂的胭脂木、一茎六叶能驱蜈蚣和蛇的都管草、入口即中毒的胡蔓藤,等等。范成大观察到,当时漓江流域的异草瑰木“多生穷山荒野,其不中医和匠石者,人亦不采。故余所识者少”。

  《岭外代答》一书中,周去非在《桂海虞衡志》的基础上继续梳理了岭南地区44种花草树木。除了记录常见草木如桂树、杉树、榕树外,他还记录了各种可以食用的山野草木的果实,称为“百子”。如煮熟后像板栗的罗晃子(罗望子,也就是现代人爱吃的酸角)、可以制作酱菜的地蚕子、酸甜可口的黄皮子、类似李子的布纳子,等等。

  此外,晋朝嵇含写的《南方草木状》和唐朝刘恂的《岭表录异》里,都有提及桂林在内的岭南地区的各种植被种类和功用。

  千年的绿意盎然

  上世纪90年代,漓江流域的植被依旧丰盛茂密,种类繁多。

  根据1998年出版发行的《漓江志》,当时的漓江流域不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如银杏、银杉、资源冷杉、苏铁、南华木(伯乐树)、水松、南方红豆杉、桫椤等,还有长苞铁杉、莨子三尖杉、福建柏、樟树、喜树、楠木、白豆杉、观光木、榉木、水青冈、厚森、小叶红豆、马尾松等国家二级植物。此外还有珍稀濒危植物桂林紫薇、苏铁蕨、小花异裂菊等。

  当时沿江两岸的常见植物则有凤尾竹、桂花、榕树、香樟、枫香、乌桕等地方树种,经济植物有柑橘、柚子、柿子、板栗、金橘等。常见的人工植被有马尾松、温地松、杉木、苦楝、泡洞、樟树、枫杨、香椿、梨、桃、李、沙田柚、竹、油茶及柑橙等。常见的灌木主要有桃金娘、杜鹃、柃木、檵木、黄荆、野牡丹等,常见的草本有黄茅草、画眉草、五节芒、铁芒萁、狗脊、野枯草。

  在这其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植物。它们就像一张绿色的名片,静静地见证着自然的风霜雨雪和时代变迁。

  位于漓江两条支流——榕津河与沙江河交汇处的平乐县张家镇榕津村,巨大的千年古榕,仿佛在向来者诉说着一段人与自然的传奇。较大的一株古榕树名为“月老古榕”,至今已有1050多年树龄。古朴苍劲的虬枝上,树冠覆盖面积已经超过1000平方米,被誉为“华夏第一榕”。该村现共有古榕10棵,构成了极为罕见的古榕群。人们依榕树建村扎寨,形成了古街古镇、商贾会馆,世世代代生息繁衍。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外界对漓江之源——猫儿山的评价。形成于遥远的古生代加里东早期,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微乎其微,猫儿山成为了许多古生物的天然庇护所,也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这里有包括“植物活化石”南方铁杉在内的多种珍稀植物,还有一级保护植物钟萼木、红豆杉和银杏,等等。

  这片静谧的森林里,有一处名为“千年之吻”的自然奇观,不少游人慕名前来拍照打卡。抬头仰望,两棵相邻的参天铁杉树冠形状宛如一对亲密的爱人正在相互亲吻。一旁的植物名片这样介绍:“历经1314年,生长相吻于此。”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

  有数据显示,仅南方铁杉猫儿山就有900棵之多,最长树龄超过1000年。它们是第四纪冰川的幸存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其罕见。

  摄影发烧友“简单”每年都要上猫儿山一次。对于他而言,这里的负离子空气和一望无际的绿意是城市里享受不到的“自然奢侈品”。“漓江不仅仅是自然赐予桂林的一块瑰宝,更是浪漫之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上天写在漓江两岸的诗歌。”“简单”说。

  而在漓江下游的一个岩洞里,平乐报春苣苔正在隐秘的角落里茂盛生长。大多数苦苣苔科植物分布范围非常狭窄、生境极其隐蔽。它们或生长在悬崖峭壁、天坑、溶洞,或在热带雨林的树枝上,甚至在瀑布水帘背后,植物界给苦苣苔科植物赠予了一个雅号“世外隐士”。

  这块贫瘠的喀斯特岩石,便是平乐报春苣苔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住所。平乐报春苣苔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它喜欢洁净的空气和土壤。有数据显示,平乐报春苣苔所处的环境负离子含量在24000个/立方厘米左右,是普通洞穴负离子含量的7倍左右。如此苛刻的生长环境要求,正是漓江流域良好生态条件的生动写照。

  藏着无限惊喜的“植物宝库”

  两岸青绿,草木丰沛。根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一组相关数据,到2024年,漓江流域已知维管束植物种类达到了3100种,具有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群落结构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特有物种繁多等特征。

  古树方面,目前,漓江流域共分布有古树4360株,隶属于40科91属124种,其中3种为国家Ⅰ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8种为国家Ⅱ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古树组成以三级古树为主(3677株),占总株数的84.33%。古树整体生长状态良好,正常生长的古树占总株数的94.81%。

  丰富多样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此同时,漓江流域这个“植物宝库”也在不断地埋下“彩蛋”,静待有心人前来发现。

  2023年9月,广西林科院与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科研人员在猫儿山发现一小片正处于盛花期的香茶菜属植物。植株上布满密集的腺点和短硬毛,引起了考察队员们的注意。后经对比研究发现,该物种是唇形科香茶菜属的新物种,在此之前从未被任何文献记载过。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猫儿山香茶菜。

  香茶菜属隶属于唇形科植物,我国原记载有77种,全世界约有10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少数种类产于非洲。猫儿山香茶菜的发现意味着广西植被特有物种数量又增加了一个,漓江流域植物宝库更加多元化。

  除了猫儿山香茶菜,去年,广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还在漓江沿岸发现另一个风筝果属新物种——阳朔风筝果。该物种目前仅发现分布在漓江河畔的喀斯特石山上,数量极为稀少,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划分标准该物种为极危物种。

  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被誉为“漓江之肾”。据宋朝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记载:“旧有群仙于此,辎羽驾,编于碧空,竞日而去,里人聚观壮闻,因名会仙里。”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达到了65平方公里,相思江、良丰河、古桂柳运河在此聚集交汇。湿地内湖泽遍布,水草丰盛,鱼翔浅底。如今,因种种原因湿地现存面积不及宋代的1/10。所幸的是,这里依旧绿意盎然,乌桕树、华克拉莎、水龙、狐尾藻、芦苇等植物肆意生长。从2012年以来,在多方努力下,会仙湿地开展退耕、退塘还湿等工作,还湿面积超2200亩,维管束植物从316种增至639种,水生植物数量达到290多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普通野生稻,零星地分布在睦洞湖周边的沼泽湿地中。这种从外表看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像稗草的植物,堪称是我国稻种资源的“基因密码本”“植物大熊猫”,是水稻杂交育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原材料。每当金秋丰收季节,野生稻抽穗扬花,与翩翩飞翔的候鸟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而在资源县银竹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活化石”美誉的资源冷杉实现了全球首次野外回归。这个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标志性树种自1977年被发现以来,出现了野外种群快速衰退的现象。拯救性保护工作箭在弦上。

  经过广西植物研究所的精心培育,80株6年生和3年生的资源冷杉苗木已经于近年来实现了野外回归,迈出了种群恢复的第一步。预计到2030年,等到资源冷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1.2万株以上,该种群就能摆脱衰退的处境,恢复到稳定增长状态。

  从遥远的招摇山,到如今人们围绕漓江流域建设的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风景名胜区、3个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2个地质公园、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流域的“植物宝库”愈发绿意盈盈。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植被,成为了漓江流经之处的生动注脚。它们仿佛在诉说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只要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