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甑皮岩:寻找万年前的智慧火种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08-27 16:17:24 我来说说 阅读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这是一件敞口、圆唇、斜弧壁的陶片。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经过一万年深埋地下,这块陶片被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发掘出来,终见天日。

  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在触屏时代长大的孩子们与万年前的古人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微妙连结。“我们的祖先真的是用这样的陶器煮蚌壳和螺蛳吃的吗?”“他们是怎么掌握制陶这门技术的?”孩子们好奇地问个不停。

  陶瓷,对于中国人而言都不陌生。作为最早掌握制陶技术的国家,我国的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可以说,一部陶器发展史就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史。

  1965年,自治区文管会、自治区博物馆与桂林市文管会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工作队发现甑皮岩遗址。在随后两次发掘中,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陶器,烧制年限约在1.2万年前。陶盆、敛口陶釜、敞口陶罐、陶豆……有了这些生活工具,桂林人的祖先们率先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内行看门道。手工艺人、青年收藏家蔡宇轩是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的常客。他常常若有所思地端详着这些古老的陶瓷残片。“在生产效能低下、缺乏生产工具的年代,桂林的先民居然率先摸索出了粘土和石英砂双料混炼的制作技术。这在现代看起来好像不足为奇,但在12000年前可是制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改良。这项技术解决了此前单纯泥料制陶不易成型、不耐火烧的缺陷,大大提高了陶器制作生产水平。”蔡宇轩说。

  感慨于古人的智慧,蔡宇轩还利用粘土和石英砂双料混炼技术复刻了类似的陶器。当捧着与万年之前的先祖们同样的陶盏,饮下一口茶,蔡宇轩说仿佛找到了“我们从何而来,向何方而去”的答案。

  除了成千上万的陶器残片,甑皮岩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蚌器和骨器,以及人类食后遗弃的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动物骨骼及桂花种子。这说明早在万年以前,桂林史前原居民已经掌握了捕鱼、制衣、狩猎、采集、打制石器、经纬编织等技术。“文物直观地揭示了我们曾与千万年前的古人驻足于同一片土地,在这片山水里生活。古人的万年智慧名不虚传!”市民苏女士感慨地说。

  2021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名单。

  “博物馆是贯通古今,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距离人们生活最近的‘诗与远方’。桂林是一卷独一无二的山水画,甑皮岩就是画卷上的‘史前明珠’。”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阳引说,馆里陆续开展了主题研学活动百余场、研学夏(冬)令营10余场。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进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世界。

  “未来,我们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继续讲好3万年至3000年前的桂林史前故事,进一步向世人普及桂林灿烂的万年文化,为推动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实践路径,为我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万年智慧。’”阳引说。

  寻迹致远,文明流长。当泥与砂在火中淬炼,当桂花在沃土中发芽,祖先们把岭南文明的密码藏在了一件件陶器中,藏在了这片让世世代代桂林人爱得深沉的土地里。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