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烟熏腊鱼仔:一口入味 满嘴乡愁
酸炒腊鱼仔,是很多全州人的最爱。记者秦丽云 摄
乌鲤依次放在稻草上,等待蒸熟。 记者秦丽云 摄
肥嫩的乌鲤,正是制作烟熏腊鱼仔的上好原材料。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黄剑蓉 唐海梅
腊味,是桂林人喜迎新春、欢度佳节的必备。在众多腊味中,烟熏腊鱼仔是全州百姓尤为青睐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这道陪伴无数全州人成长的美味,不仅凝结着当地百姓生活的智慧,更凝结着当地人的浓浓乡愁。所谓“一口入味,满嘴乡愁”,正是全州人对烟熏腊鱼仔的最高褒奖。
每年10月过后,全州县凤凰镇和平村委桐子山村的村民李星,就会为熏制腊鱼仔忙乎起来。
桐子山村有一口长井潭,池塘内常年流动着从地下暗河涌上的清澈井水。长期以来,村民们都知道:只要是从长井潭捞起的鱼儿,吃起来就最鲜嫩。喜欢吃鱼,更喜欢做腊鱼仔的李星邀请伙计马小勇承包下了长井潭,专养当地多产的肥嫩乌鲤,为制作腊鱼仔准备上好的原材料。
李星说,每年秋收时节,正是养在田中的乌鲤也就是禾花鱼最肥美的季节,村民们迎来一年中制作烟熏腊鱼仔的高峰。因为承包了长井潭,且在其中养了许多乌鲤,李星把制作烟熏禾花鱼的时间线拉长了,随时想做,随时可捞鱼行动。
寒冬里,李星和伙计分工合作,制作烟熏腊鱼仔。
马小勇负责捞鱼。只见他站在高高的池塘边,把一张网潇洒地撒入池塘中;接着,穿着防水衣的他走进池塘,扯着网在池塘中走了一圈。很快,渔网上岸,数条肥嫩的乌鲤也跳跃着上了岸。不到2个小时,20多斤乌鲤装满了水桶。
鱼儿到家,李星接过了重任,把个头超过半斤的和不足一两的乌鲤挑选出来,留下个头均匀的,用来做腊鱼仔。
把鱼内脏清理干净后,就到了一个“秘制”环节。所谓的“秘制”,就是用独特的调料腌制乌鲤,使其入味。而制作调料的材料,包括生姜、蒜米、八角等。其中,酸坛水和茴香叶是香料的“灵魂”。李星说,酸坛水和茴香叶既可去除鲜鱼的腥味,又给予鱼儿一种独特的味道,“如果少了这两种材料,熏制的腊鱼绝对不够味”。
腌制一两个小时后,乌鲤已充分入味。接下来,柴火烧旺,大锅上灶,就可以蒸鱼了。
熏腊鱼,为何要先蒸鱼呢?李星说,全州腊鱼仔的做法多样,其中以先蒸后熏的制作方法最为地道。大锅的底层放着水,隔板上铺一层稻草。接着,把鱼儿依次摆放在稻草上。此后,一层稻草,一层鱼。有些大锅,一次性可以蒸上百斤鲜鱼。
蒸40分钟后,鱼的鱼鳞呈脱水状态,意味着蒸可以结束了。李星告诉记者,本地人在熏鱼前,可以选择煮鱼,也可以选择蒸鱼,但他更青睐蒸鱼。“在蒸的过程中,可防止鱼本身体内微量元素的流失;在熏制完成后,不仅品相比大锅煮的更好看,而且还能保留鱼的几许甜味。”
在等待蒸锅中的鱼儿自然冷却的工夫,李星在老宅子的墙角砌好了一个方形的灶台。灶台上铺满米糠,点燃后冒出缕缕白烟。这时,李星把鱼儿依次摆在烤架的稻草上,开始了熏制。
熏制过程不仅步骤繁琐,而且容不得半点马虎。前3个小时,李星每隔半个小时得往灶里适量添加米糠,并不停为鱼翻身。添加米糠,绝对是个技术活,一次性添加量大,容易在熏鱼过程引起鱼表皮成黑色,不仅影响鱼干的品相,还影响口感;量少,则容易熄火。“只有多次恰到好处地添加米糠烟熏,方可熏出色香味俱佳的后期成品腊鱼仔。”李星说。
3个小时后,根据鱼的熏烤程度,李星依次减量添加米糠,以便让烟量减少,但持续时间增长。这个过程,反反复复长达20个小时左右。为了把腊鱼熏好,半夜三更起床加糠、翻鱼等,已是常事。
熏好的腊鱼,颜色有些焦黄,闻起来香味十足,吃起来干脆,别有一番味道。不过,最好的腊鱼会在第一时间被干净的纸或袋子包裹起来防潮存放。接下来的某一天,它们将被用于款待贵客,或馈赠亲朋。
最让李星念念不忘的,是腊鱼炒酸。爽口的酸萝卜切块,与腊鱼仔一起翻炒,令人忍不住大快朵颐。在全州,流传着“腊鱼送酒,见者不走”“腊鱼下饭,鼎锅刮烂”等俗语。全州人对腊鱼仔的厚爱,由此可见一斑。
品尝着自己熏制的腊鱼仔,李星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很多漂泊在外的全州人,每年回家都想着吃烟熏腊鱼仔,并会带一些去到工作或打拼的地方,与那儿的朋友分享。在他们心中,全州烟熏腊鱼仔不仅仅是一道美味,更是一份可寄托乡愁的“舌尖抚慰”。
春节前,李星和伙计们正努力熏制腊鱼仔,为此熬夜也乐此不疲。他说,想着自己制作的美味能让更多的全州游子吃到,记住一份一生都牵挂的浓烈乡愁,“这滋味,比吃腊鱼仔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