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出千年和平安乐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3-11-10 16:34:25 我来说说 阅读

图①:榕津古镇,奔向希望的少年。    苏桂 摄

  图②:夜色下的平乐,祥和、富裕、安乐。 苏桂 摄

  五岭以南,桂水之滨,三江交汇,川南蜀道。这里是南丝绸之路之重镇——古昭州桂林平乐县。

  三国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吴国在此置县,以今县城北平乐溪(乐水)命名,是为平乐。唐朝时,将平乐设为州,称昭州,元、明、清时为府,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平乐专署,1958年,平乐划归桂林专区管辖。

  依水建城,因水而美。平乐的发展史,是一部河流史。漓江、荔江、茶江三江在此交汇,归入桂江。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得平乐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舟楫往来、商贾繁盛的胜景。发达的水运系统,上抵湘楚、下通粤港,为平乐带来了天南海北的贸易,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妈祖文化、州府文化、船家文化、瑶乡文化、会期文化、古镇文化……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在“漓江最后18公里”处碰撞、融合、发展千余年,迸发出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如今,访客在平乐,仍能够从榕津古镇的长街深巷、宋明建筑群中一瞥古渡口昔日的繁华,从二塘、源头、张家、青龙等乡镇盛况空前的“赶会期”中感受到地方习俗的魅力,从青龙乡出土的人类和动物化石、从张家燕水发掘的东汉红陶船中,找到立“根”之本,生命之“源”。更能从乐州古城遗址、河口汉城遗址上,看到千百年前,平乐是如何纳入国家统一版图,又是如何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展的故事。

  “我爱昭州水,湘漓共一源。来无泥滓污,去有棹歌喧。”诗人梅挚,爱平乐之情切切,留下诗词赋两百余篇,咏不尽斯地物华天宝。千年以后,诗人已去,山河依旧,景物常新。驰而不歇的滚滚江水,承载着代代昭州人平和安乐、物阜民丰的质朴心愿,奔向流光溢彩的明天。

  书写不尽的辉煌过往

  关于“平乐”一名的由来,比较通用的有两种说法。一说与水有关,漓水与乐水相汇,形成“昭岗潭”。潭深而平坦,取“平”及“乐”字,将汇合之河称为平乐。另一种说法是,汉初,位于漓江、茶江、荔江三江汇合之处的平乐,是当时中原进入岭南的主要水路节点。西汉外交家陆贾二度出使南越,希望中原的大汉民族能够与南越百姓和平共处,天下安乐,所以就将此地命名为平乐。无论是哪种说法,都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地处水上交通枢纽的地方势必占尽优势。

  从三国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吴国置平乐县开始,一直到新中国,平乐一直作为州府存在着。而因此应运而生的州府文化,辉煌粲然。曾经游历、出仕平乐的大诗人、官员,有大将军李靖、巡按张九龄、诗人李商隐、殿中丞梅挚、大学士解缙、大学士蒋冕,等等。此外,国父孙中山北上桂林筹组北伐大本营时,曾经在平乐发表过演说。抗战时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欧阳予倩等也在平乐留下过作品。如此种种,单拎一个出来,都是地方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平乐县市民公园“同乐园”李商隐大型塑像揭幕。这个高7.9米、宽9.9米的塑像,日夜眺望着滚滚的茶江,诉说着千年前的一段历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西窗夜雨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少有诗人,能在短短一生中写出这么多惊艳世人的诗句。更令人感慨的是,即便过了一千多年,这些诗句仍旧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这位能让古今共情的大诗人,便是李商隐。

  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三月初七,被朝廷贬谪的给事中郑亚离京,赴桂林任桂州刺史兼桂管观察使。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幕僚李商隐。两人走陆路和水路,颠簸辗转两个月,终于抵达桂林。在桂林仅数月后,昭州刺史不知所踪,对李商隐青眼有加的郑亚把治理昭州的重任派给了他。就这样,李商隐当上了古昭州的代理郡守。

  古昭州当时仍是一派野蛮生长的状态,不仅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多民族混居的局面也很复杂,官民之间的矛盾不时爆发。从李商隐的《异俗二首》中可窥见一斑。暴发的疟疾、忙于生计和苦于奔波的平民,让李商隐忧心忡忡。他很快便全身心投入到治理中去。古昭州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恢复了秩序,百姓对这位郡守的作为有口皆碑。除了处理政务,李商隐还用笔记录下他眼中的风土人情。李商隐在桂林共创作了32首诗歌,其中能明确在古昭州创作的就有4首,另外还有2首也基本能推测是在昭州任期内创作。其中最点题的,当属以古昭州命名的诗《昭州》:“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从这首诗中,可以一瞥一千多年前平乐鲜活的乡土人情。

  尽管在平乐为官的时间不长,但李商隐留下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平乐县社科联主席肖芳武说,正因为历史上有了李商隐和梅挚两位大诗人的宦游,人们才开始知道并且重视平乐这个地方。1992年,中国首届李商隐学术研讨会在平乐召开。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带领60多位文化学者齐聚一堂,一时间,茶江畔群星闪耀,熠熠生辉。2019年,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十届学会研讨会也把会场放在了平乐。

  “为有李梅双郡守,人间始觉重昭州”。如今,天气好的时候,仍能见到三五结伴而来的游人,在“同乐园”中的李商隐诗歌长廊前久久伫立,默念着古诗不肯离去。“正因为有了这些名人的到访,我们有了辉煌的历史。我们时常会因为自己是平乐人感到骄傲,感到文化自信。”平乐镇的居民陶芳芳说。

  融汇交织的千年历程

  说起平乐,你能想到的,是波澜壮阔的三江交汇,两粤通衢,是星月共眠、花雾相拥,是尝不尽的舌尖美食“十八酿”;还是曾经“东之商民连舻而至”的繁华景象,地方史上百越、桂国、瓯骆、壮瑶一千年融合渐成一家!

  和和美美,融合与共。如同三江终将汇聚到此,平乐1800年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壮、汉、回、瑶等15个民族逐水而来、依山而居,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风俗,逐渐形成了平乐独特的多元文化。

  坐落在桂江下游河畔的大发瑶族乡是平乐县唯一的民族乡。香龙舞在此流传了300多年。每逢盘王节这类重大节日,瑶胞们就会用稻草编龙,在龙身上插满香后舞动它。在夜幕下看,就如一条金波流动在山野间,又似灵动的金龙上下盘旋。

  陶振喜是香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香龙舞濒临失传。包括陶振喜在内几位有心人不忍传统习俗就这样消失殆尽,重新拾了起来。他们还将香龙舞的呈现方式加以改进,使得其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和舞台表演需求。2010年,香龙舞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老的民俗得以在瑶乡赓续流传。

  如今,大发瑶族乡作为桂江旅游线路中的民族风景旅游区,迎来了大批天南海北的游客,香龙舞成为了外界走进瑶族文化、了解瑶族文化、爱上瑶族文化的一个生动窗口。在四冲村佳瑶民族风情园内,簸箕、背篓、蓑衣、鱼篓等数件瑶族老物件被精心陈列出来。每当有客至,园内便会响起阵阵迎宾歌,瑶族同胞披上民族盛装,跳起篝火舞、长鼓舞、竹竿舞。最后,在欢呼声和掌声中,香龙舞将现场气氛推至了高潮。

  建筑,是凝固了的历史。漫步在平乐,经常能看到古韵十足的建筑和老井、老桥、老街。唐朝的驿道、宋代的感应泉、清代的粤东会馆、古渡口和老码头。它们,静默伫立在千年时光,见证着人口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历史的兴衰。

  在沙子镇沙子村,有一座很特别的桥叫做太平桥。村民袁继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指着桥上的石像,让来访者仔细观察。桥南的石像粗犷,桥北的石像细腻,一座桥却风格迥异,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在游客们的追问声中,袁继祺道出了原委:“好多年前,我们村是没有桥的,大家都是蹚水过河。后来,因为水路便利,码头交易兴盛,广东和湖南的商人都来到了村里。没有桥不方便,大家就集资把桥建好了。广东的石匠负责桥南,湖南的石匠负责桥北。两地风俗、手艺不同,因此导致了一座桥两种风格。这座桥,也是民族、地区大融合的缩影。”

  融汇交织,和而不同,和和美美。上通湖南、下达广州,千年的商贸来往、民族融合,铸就了平乐独特的包容气度。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靠海的内陆县城平乐,随着闽、浙、粤等沿海商贾、官宦和移民进入,妈祖文化竟在此深深地扎下了根。

  地方志记载,在平乐境内,光是妈祖庙就有三座,分别是平乐妈祖庙、榕津妈祖庙还有华山妈祖庙。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二妈祖纪念日,平乐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型妈祖巡安活动。届时,整座县城都将热闹非凡。江上,盛装的船只竞发,浩浩荡荡驶向桂江,巡游一圈再上岸。陆地上,抬着妈祖像的巡游队,则敲锣打鼓地走遍县城主干道。还有舞龙舞狮、文艺晚会表演。作为一年中内容最丰富、气氛最隆重的活动,妈祖节一到,不仅本地人来凑热闹,广东、福建、香港的游客也慕名前来,一睹万人空巷的壮观景象。

  同安镇华山古街地靠同安河、古驿道,过去,广东、福建的客商经河抵达,做起了生意,在此建立了粤东会馆,并且带来了妈祖信仰。今年5月11日,同安华山第十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在细雨中拉开帷幕。5万人目睹了妈祖巡游的热闹景象,还一同品尝了平乐扣肉,看舞狮、舞龙灯、听桂剧彩调,好不热闹。专程从广东驱车前来的游客王兴凤说:“我的爷爷辈是船上人。在平乐能看到妈祖庙、妈祖节,我感到很亲切。”

  俗话说,桂林妈祖看平乐,平乐妈祖看榕津。榕津古镇的粤东会馆的妈祖庙,大有故事可讲。几年前,台湾人萧汉臣、蔡明宪来到榕津村旅游,看到亲切的妈祖庙后便挪不开眼。

  在台湾,一半以上的民众会祭拜妈祖。同根同源的文化引力,让萧汉臣、蔡明宪倍感亲切。当得知榕津村的妈祖庙缺物资后,萧汉臣便毛遂自荐,回到台湾为榕津妈祖庙募捐。在台湾同胞的支持下,榕津妈祖庙添了新的打头阵的头旗、妈祖娘伞、护法人像……不仅如此,村民们还受台湾同胞的邀请,专门去台湾学习了妈祖文化。

  如今,萧汉臣和蔡明宪还会经常自掏腰包,往返于两岸,参与妈祖庙的维护和妈祖文化节。“我们虽在海峡两岸,但有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信仰,我们是一家人。”萧汉臣说。

  唱不尽的桂江情思

  与水相依,依水建城,因水至美,上抵湘楚、下通粤港。平乐的历史,与水密不可分。因为地处三江交汇处,平乐拥有“漓江的最后18公里”“一米漓江”的美誉,自然也孕育了独特的河流文化——桂江船家文化、桂江船歌、船家婚礼、水上油茶……碧波粼粼的桂江,潮起潮落,也见证了千年古邑的兴衰。

  曾经是平乐航运公司职工的徐秀英,就是一名船上人。船歌几乎贯穿了徐秀英的一生。在船上的时候,发自肺腑地歌唱,下了船后,她作为那个“有心人”,四处去搜罗船歌记录下来。在十几年间,不识字的徐秀英,几乎是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有几十本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自己收集到的船歌,遇到不会写的字就划一个“×”代替,逮着谁就让谁教那个字怎么写。

  “我住桂江头,你住桂江尾。船歌融进桂江水……”船歌的灵魂,在于即兴,而这也是很多民间艺术的灵魂。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哪里开口唱。有时候,唱的还是方言,平乐是大融合的文化,粤语、梧州话、蒙江话都有,主打的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万事皆可唱,劳作、婚嫁、委屈、高兴,在一首首歌中,轻舟已过万重山。

  桂江帆影渐远,船歌声音寂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越变越好,船上人家好多都上了岸,自然会唱船歌的也不多了。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借得江山秀,添来景物新。水运的衰败,不代表水上文化的衰落。如今,平乐县做足水上文章,喊出了“一样的漓江,不一样的风光”的口号。三江口景区、原味漓江、金字岭、仙家温泉等众多景区景点为平乐打造山水人文融合的全域生态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奠定了有利条件。平乐县在全区率先提出创建区级全域生态运动示范县,并成立平乐生态运动研究院,积极探索旅游和体育两大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从全国桨板青少年锦标赛到建立动力冲浪基地,从漓江水上运动嘉年华到赛艇大师赛,平乐的“水文章”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特征而倍加流光溢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漓江为代表的水系,水质优良,最适合发展体育与旅游产业。未来,我们还将举办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让更多人沉浸式感受到平乐‘水文化’的魅力。”平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陈艳清表示。

  “花开中国梦,自强唱高歌。水上民歌开花儿,桂江民歌远飞来……”江河奔流不息,时光斗转星移。昔日古昭州,今日新府地。正如其名所蕴含的美好祝福一样,平乐,这块和平安乐的土地,未来的华章要怎么书写?待各倾陆海云尔!

  唱响生态运动主旋律

  发展体旅融合新模式

  □陈艳清(平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

  近年来,我们根据平乐自身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全力唱响“全域生态运动”主旋律。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体育+旅游”模式,推出了无人驾驶观光船、动力观光船、水上球场、帆板、动力冲浪板、皮划艇、桨板考级培训等丰富的文体旅活动。加快推进广西桂林红帆船体育公园项目建设,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平乐县水上运动的魅力,持续为平乐旅游添柴加火。

  我们以赛事为引擎,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旅游业强劲复苏。我们开展了2023年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暨“平乐人游平乐”活动,大力推广以五星级乡村旅游区—长滩湾桃花岛为核心的农事采摘体验活动、环岛骑行生态运动,吸引更多游客就近消费。同时,发挥乡镇资源优势,开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嘉年华、妈祖文化节、山华李采摘节、篮球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形成“一镇一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在三月三期间,举办中国桂林平乐2023“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暨首届桂林平乐漓江生态运动旅游周,策划了平安欢乐跑、奥运火炬展、漓江水上运动嘉年华、篝火狂欢、竹竿舞、摄影大赛、烟花秀、特色美食、农文旅产品集市等系列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生态运动”交流平台。

  数据显示,仅“三月三”期间,全县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同比增长346.52%,实现旅游总收入5388.34万元,同比增长366.84%,为平乐“体育+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三县一带”即生态运动示范县、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试点县、体教融合示范县,打造漓江生态运动产业带为核心,继续做好“体育+旅游”文章,不断打响平乐赛事品牌。策划精品路线,不断扩大旅游产品供给,全力讲好千年昭州平乐的故事。

  (记者韦莎妮娜 整理)


责任编辑:曹榕榕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