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大闸蟹、月饼……在这个“贴秋膘”的季节,不少市民朋友开启了“嗨吃模式”。
但疾控专家提醒,此时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使病原微生物更易繁殖,加之个人卫生习惯的缺失,使得秋天成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要严把食材采购、烹调关,谨防病从口入。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十分突出的卫生问题。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种类
夏季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能够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包括:
1沙门氏菌
引起中毒食物的食品主要为家禽肉、蛋类、家畜肉以及奶类及其制品。5~10月发生最多。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黏液。多数病人发烧,体温在38℃以上。
2大肠埃希氏菌
引起中毒食物多为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各类熟肉制品,也可由蛋及其制品、奶类、蔬菜、水果引起。大多发生在7~9月。临床表现因不同种属差异较大。以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为例主要症状是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米汤样,每天可达8~12次,腹痛较为剧烈;恶心、呕吐、发热。
3葡萄球菌
引起中毒食品主要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其次是熟肉。多发生在夏秋季。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胃肠道症状。如激烈反复的呕吐、恶心、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等。体温一般正常或低温。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更敏感,故发病率高。
4副溶血性弧菌
引起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如墨鱼、黄花鱼、带鱼、螃蟹、海鲜;其次是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一般发生5~11月。临床症状多以剧烈腹痛开始,上腹部阵法性绞痛为其特点,继之出现腹泻,开始时是水样便,或血水样便,以后转成脓血便、黏液血便或脓黏液便。
5变形杆菌
引起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熟肉类,其次是豆制品和凉拌菜。多发生在5~10月。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刀绞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发冷、发热、头晕、头痛、全身无力、肌肉酸痛。
6蜡样芽胞杆菌
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是剩大米饭、米粉、甜酿酒、月饼等。以6~9月为多。临床表现有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类。呕吐型表现为恶心、呕吐、并有头晕、四肢无力、口干、寒颤、腹痛腹泻少见,无体温升高。腹泻型表现为腹泻、腹痛、水样便,一般不发热。
不同致病因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多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可伴随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一般预后良好。
有的也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单增李斯特菌,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孕妇的死胎、流产、新生儿感染等,病死率高,不可掉以轻心。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第一招 洗净
洗 手
“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从小就知道了,除此以外,在做饭前和做饭过程中也要洗手,尤其是在生熟食品交叉处理过程中或者接打电话以后。
厨房卫生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厨房的卫生清洁哦,比如餐具、筷子笼、刀具和砧板,尤其是抹布,要经常清洗和消毒,切莫成为厨房的污染源啊。
清洗干净 生熟分开
生食蔬菜瓜果要洗净,最好放置在流动的水流下清洗,食物制作和储存要生熟分开。
第二招 食 鲜
尽量食用新鲜食物,避免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
第三招 烹 熟
煮透
食物要彻底加热,使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在食用各种熟肉制品前应重新加热并热透;如果有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应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保持4℃以下。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在食用各种熟肉制品前也要重新加热并热透。
生水?NO!
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再饮用,不喝生水。
水产品 别生吃哦
在食用螺蛳、贝壳、螃蟹等水产品时,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尽量避免生食的饮食方式。
第四招 保 质
要到正规超市货市场购买食品、购买食品要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若罐装食物包装鼓起或者变形,坚决不食用。
第五招 吃 优
若外出用餐,应选择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馆,不到卫生状况差的餐馆和流动摊贩处就餐。
第六招 腹泻呕吐?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病症时,建议及时到肠道门诊就医,不要自行用抗生素及止泻药等药物擅自处理。同时做好与其他人的隔离,消毒用过的餐具、便器等,避免传染给其他人。
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远离食源性疾病。
来源:南宁疾控、西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