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斋茶:不放油的瑶胞养生美食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3-09-05 11:23:03 我来说说 阅读

  亲友聚在一起喝斋茶,斋茶的醇厚为平淡日子增香。

  大境斋茶,茶水清亮。

  大境斋茶的各种食材。

  □本报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文佳俊 通讯员黄勇丹 秦舒腾 文/摄

  农历七月,夏末秋初。一场阵雨过后,山野的风变得微凉。这个时节,灵川县大境瑶族乡的瑶胞们,在农忙之余最常做的事,就是背上竹背篓采摘鲜嫩的紫苏。他们在为一道当地特色美食——大境斋茶的制作做准备。

  何谓斋茶?因在炒煮过程中不放任何食用油,故称为“斋茶”。斋茶的主要食材有茶叶、生姜、大蒜、紫苏、干香菇等,配料有干辣椒、炒糯米、炒大米、花生和玉米等。在大境瑶胞们心目中,紫苏既是一种重要的油、菜、药、香料兼用作物,更具有“药食同源”之功效,它的加入,赋予大境斋茶以灵魂。

  “70后”的卢顺,是土生土长的大境瑶胞。从幼时跟着奶奶煮斋茶,到2020年成为大境斋茶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40多年的岁月里,她几乎每日都在用斋茶的醇香点缀时光。

  近日,记者来到大境村,探寻斋茶的独特风味。

  下午三时许,正是农人午后休憩时刻。卢顺来到妯娌贺梅丽家,相约煮斋茶。

  历经百年风雨的老祖屋,青砖黛瓦,穿堂风甚是凉快。四方的天井上方,瓦背上晾晒着红辣椒,把蓝天衬托得更是辽阔。墙角的两盆兰花,叶片翠绿,为老屋增添着几许雅致。妯娌们在天井里挑选干茶叶,筛选米花、干香菇等,为打斋茶做着准备。

  厨房里,柴火正旺,添水进锅。这时,把干香菇、干茶叶、干紫苏、干姜片、干辣椒和干蒜片等,一并倒入锅中。大火猛煮七八分钟,茶香四溢,斋茶就煮好了。

  在老屋堂屋,卢顺摆好了小圆桌。葱花、米花、花生和玉米等纷纷分盘上桌。六个小瓷碗依次摆好,斋茶水缓缓入碗。白瓷清茶,别有一番味道。食者依照个人喜爱,在茶水中添加米花或花生等。再撒上一勺葱花,更是妙不可言。初次品尝,香菇的香,茶叶的醇,紫苏的微辛,生姜和辣椒的辣等似乎皆可分辨。再次细品,各味似乎又融为了一体,并交融为舌尖上的一种独特口感。两碗斋茶入腹,全身微汗,四肢顿觉舒坦。

  卢顺说,斋茶的食材看似朴素,实则取用并不容易。谷雨时节的高山野茶,夏末初秋的紫苏,秋收的糯米、花生和苞谷,冬季深山的野香菇,意味着斋茶的食材,都是四季轮回中的应季之物。在采集之后,还需经过清洗和自然的晾晒,均须付出漫长的劳作和耐心。

  在喝斋茶时,记者见桌上无筷子,便想找寻。主人们笑了起来。他们告诉记者,在当地,喝斋茶时是不用筷子的。那么碗中米花、葱花等食用不净怎么办?卢顺教了记者一个妙招,就是先把碗端稳,手动碗不动;碗不动,茶水动。如此来回做几次,茶水自然就会把碗中的其他食物挤在一处。这时,嘴巴对准一喝,茶水喝净时,其它食料也随之入口。

  记者还注意到,斋茶反复煮了几次,茶水依然清亮纯净,口感也是前后如一。卢顺说,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斋茶的所有食材都是干的,不容易产生杂质;二是盛斋菜时,须把一个滤勺平放进锅里,再从滤勺里舀茶水,这样茶水就能保持纯净。

  据了解,斋茶起源古老。宋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引用了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编纂的《广雅》中描述制饮茶的句段:“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是斋茶的最早形态。

  大境瑶族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境斋茶是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根据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而发明的一种保健饮品,而斋茶烹煮特色是不放油,斋煮(熬)用砂罐煨。这种茶清、香、辣,具有极好的祛寒散热作用,既可饱腹,又能提神醒脑,还能驱寒散热、除湿气。今年6月,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柳州市人民政府和广西桂菜发展促进会联合举办的“2023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康养美食大赛”中,卢顺制作的大境斋茶荣获小吃类金奖。大境斋茶,由此扬名。

  而今,大境斋茶依然是大境瑶族乡同胞们饭前饭后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民间饮品,也是他们正餐之外的必备小食。而大境斋茶制作技艺,也在与瑶胞的相伴中得以很好的传承。这种从大自然中寻找天然食材,又用朴素的做法加以烹饪、食用的做法,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更体现出瑶乡人民朴素的生活哲学。

  山风徐徐,草木摇曳。迎风舞动的紫苏,被巧手瑶胞采摘,将在一年中的其他时节,与大境斋茶一起,把大自然的味道和瑶胞生活的智慧,融入烟火岁月。


责任编辑:曹榕榕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