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药代煎以及成品中药煎剂的普及,很多人省去了自己煎煮中药的麻烦,开始更多地选用中药治疗改善疾病。不过,这样也导致了中药的“快餐化”。很多人拿着煎煮好的中药,下午空闲下来了就用热水热一热喝。其实,这种在随意时间点服用中药的做法会影响药效。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大有讲究
正确掌握服用方法能更好地发挥疗效
以下几种因素对服用汤药有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
↓↓↓
服药的时间和方法
一般来说,服汤药与吃饭应间隔1小时左右,一般的药物饭前服或饭后服均可。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治疗痛经药,宜在行经前3—5天服,治疗发烧感冒药,在晚上9—10点服,对于急性重病,无时间限制,可随时服用。
一剂药煎2次后,将药汁兑匀,分成2—3次服用,可早、中、晚各1次,或早、晚分服。对病情比较急重的也可煎煮后1次服用,如急性肠梗阻见腹痛,大便干结,或呕吐者,可用大承气汤顿服。也有一日服3次以上者,如感冒高烧不退,可给予解表药,4小时服1次,不分昼夜服用。也有一日连服2剂,以增强药力。
温服或冷服
汤剂一般多采用温服,因为温服不会刺激胃肠,以利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尤其是晨起后空腹服药。
有些药物更强调温服或热服,如感冒后发热、恶寒、头痛等,给予解表药温服或热服,有利于发汗解表,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因此服用解表药还常常要喝热粥,以调和胃气,助发汗散邪增强药力。
另外,脾胃虚寒或脾肾虚寒的病人更宜热服,以免凉药折伤阳气。寒湿痹症,热服有利于温通血脉,散寒除湿。有些病症可采用冷服,如服药呕吐者,冷服可减少呕吐;有些清热解毒药冷服则作用更强。
在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只有通过特殊的服药方法,才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如伤寒的“假热真寒”,应用“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
反之,如“真热假寒”,则应用“凉药热服”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处理,则往往发生药汁入口即吐的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法中属于反佐的一种。
顿服或频服
顿服就是一次服一剂药,将头煎与二煎混匀或不混,一次服完。顿服常常用于一些危重病症,如阳明病燥、实、痞、满明显,使药在短时间内在体内达到较高的浓度,因而产生治疗作用。但又因为药物浓度很快下降,治疗作用不能持久,所以一般情况下不用。
频服是指少量多次服用,两次服药之间的间隔时间短,频度高。治疗呕吐常常采用频服,对那些咳嗽严重,甚至引起呕吐的病人,服咳嗽药也可频服。小孩服用汤药常常出现呕吐,宜用频服。中风昏迷的病人可用棉签沾药汁多次服用。频服是通过药物浓度在体内不断积蓄而达到治疗作用。
特别提醒月经期女性要停服中药吗?
月经期该不该服用中药的问题困扰了很多女性朋友。中医专家表示,女性在月经期间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生理状态,为避免中药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在月经期间要停止服用中药。
但是有些特殊疗效的中药需在月经期服用,如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活血调经中药,治疗痛经、经期延长、月经量多、月经量少、出血不规则等调经中药,治疗月经期偏头痛的疏肝行气化瘀的中药。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友情提示:为了维护政务信息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未经同意,自媒体不得擅改标题、断章取义转发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于“广西药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