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胎打气,1块钱甚至不要钱;配把钥匙,5块钱起步;修个电热水壶,20块钱……生活中有些小事,离不开这些小修小补摊位。
北京晚报(ID:wxbjwb)记者在北京实地走访时发现,百姓离不开的小修小补生意,始终离不开街角,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小修小补经济学”。
我收费提高,老顾客不乐意
马家堡中路,从南三环到角门路交口这段,只有短短1.3公里,记者走访时,就发现了三个小修小补的摊位。春寒料峭,摊主们穿着厚实的工装,一边缩着脖子躲避冷风,一边忙活着修车、修鞋、配钥匙。
马师傅的摊位已经在马家堡二十余年,他说自己是“凭手艺吃饭,赚点糊口钱”。手里换掌的皮鞋刚刚忙完,又有顾客推着自行车来换胎。就像每一个露天摊主一样,马师傅既需要关注顾客服务,又需要关注环境卫生,时不时打扫一下场地。
马师傅摊位对面就是一个大型综合市场。走进市场,里面也有改衣服、做床单等小修小补门面,但没有修车、配钥匙这种摊位。“里面一年五六万的租金,我给不起。”马师傅手里换胎的活没停下,眼神朝市场看了看,“到时候羊毛出在羊身上,我这边收费提高,老顾客也不乐意啊。”
“对啊,是这个理儿,有些事,离不开街角。”换胎的阿姨就是老顾客,她说,这类小摊,性价比是王道。
不敢搬,搬了老街坊不好找
马师傅不能挪进室内,老杨也不敢搬地方。
老杨夫妇在静安市场附近的居民楼下,开设了一个户外修车摊,一干就是23年。和马师傅一样,老杨担心挣的钱租不起门面。同时,他也担心,一旦搬走,老街坊找不到,他失去稳定客源。
两把遮阳伞、两台配钥匙机、车胎、车锁、各式工具刀……这些是老杨夫妇的家当。对于这个居民楼下的摊位,说是修车摊,不如说是功能齐全的维修摊。除了配钥匙、修自行车电动车之外,老杨夫妇还提供开锁、换锁、换电动车电池、配门禁卡等服务。免费打气,补胎8元、配钥匙8元、10元,换座椅50元,不论春夏秋冬。
“整个这一片儿,就数他家价格合理,技术过硬,咱们需要这样的服务。”老街坊刘先生说,静安市场周边居民小区较多,居住的老人也多,能在家门口就解决配钥匙、开锁、修车等需求,十分方便。相比于钱多钱少,这处摊位最主要的其实是便民。“他这儿已经形成一个社区便民服务点。”
老杨很珍惜这个经营了23年的生意,他说:“政府很照顾我们,我们有活儿干,挣点生活费。我们每天干完活儿也都会归置好。”
不想搬,最方便就是在街角
和平里北街,有一处修车摊,位于辅路旁的一个小角落。下午2点多,摊主石师傅正低头给顾客配着钥匙。“老板给瞧瞧咋回事?”一位市民推着瘪气的电动车也过来。“稍等啊,马上!”
石师傅的摊位,在和平里北街一带同样存在了二十多年,也算是“老字号”摊位。“找他就对了,他什么都能修,价格也很合适。”现场一位大爷表示,石师傅在这一片人缘很好,不少居民的需求他都能搞定,“连下雪天,他都蹲在地上修车。”打气1元,配钥匙5元起、换自行车架约30元……这样的价格,也让大家心里能接受。“现在能找到一个修理摊不容易,方便就好。”一名顾客说。
早上8点多开工到天黑,一年几乎不缺席。无论是杨师傅还是石师傅,他们都表示修理摊之所以一般不租门面,还有一个特殊原因——车子推进店里不方便。“在外面修理更便民。车坏了,大家推着走着或者问问路就找到了,我们几乎都不会变动。”杨师傅说,作为修车摊摊主,提供优质便民服务的同时,也为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市民的包容而高兴。
小修小补升级为便民驿站
建国门东总布胡同西口,陈尚清的摊位已经经营了21年。刚刚过去的春节,陈师傅回了一趟江苏老家,因为好几年没回家过年,已经读初中的小孙子想他了。陈师傅很坦诚,自己通过手艺,挣到了钱,让孩子们有了更好的生活。而建国门一带的居民们也得到了便利。
起初陈师傅的摊位有些杂乱,不太干净。但在2019年秋天,他的摊位升级了。建国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对辖区内原本杂乱无序的修车点、修鞋点进行统一规划。他们联合专业的设计公司,给这些摊位升级成便民驿站。陈师傅的摊位于是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拥有一套长2.5米、宽0.8米、高1米的长方体不锈钢“组合柜”。柜子的外壳由不锈钢打造,3年多过去了,依然光滑亮眼。棕红色的大伞也和组合柜一起发放,冬天遮风,夏天挡雨。
“师傅,您看看我这个车,换个链条多少钱?”“老陈,我车拿走了啊。”“老陈,钥匙配好了吗?”正月十五重新开张的陈师傅,这几天,活特别多,好像是积压了一个春节的需求,集中爆发了。
陈师傅忙前忙后,已经55岁的他,说能干就多干几年,再给家里攒点钱。街道给他升级的摊位,这些年没收租金,他很感激,也想多服务老街坊几年。他说,有老顾客,推着车,一路从国贸走过来找他。
在北京冬天最冷的时候,他也没有停业。“我把柜门打开,表明我开工了,人呢,到旁边的房管所里去躲一躲,那儿有暖气。”
每天夜里收工,陈师傅把地面打扫干净,零碎物件收进组合柜,一切妥妥当当,才往家里走。他觉得,自己早就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收拾摊位和收拾自己家一样。
房租优惠搬进临街店铺
裁缝老徐,在超市里,有个小门脸。此前,老徐和其他小修小补的同行一样,在户外支摊儿裁改衣服。五年前,社区考虑到市容环境和居民通行安全等原因,询问他是否愿意到超市里做生意。经过一番权衡,他和妻子租下了一间约6平方米的小门脸。“我的门脸儿是在最里头,过来的几乎都是回头客,便民、薄利。”生意稳定,但他也有一点期待——希望租金上能否有优惠或者一定的倾斜,“每年几万块的租金,其实我们租金高最终也是转给居民了,希望可以有优惠。”
在什刹海边,两个师傅很幸运地把老徐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李刚修电器,原先的小铺在棉花胡同。范东涛修车,原先的摊位在四环市场。“疏整促”之后,两人搬到了现在的德胜门内大街,共同经营喜友邻便民家电修车门市。门市位置绝佳,临街。
范师傅给上门顾客的车免费打气,可以把车拉进店内,不挡道。李师傅修电器,在里屋。有人来修电水壶,“哎呀,我开着手机地图,找了一大圈,没找到,无意中在这个路边看到了,能修吗?”李师傅拆开电水壶看了看,需要专门出去采购个配件。一来一回加上修理,大约20分钟,收费20块钱。
他俩能继续提供平价服务,源自得到大力扶持。喜友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门市以成本价出租给他俩,而且疫情期间还减免了部分房租。两位师傅平时承担着为社区困难群体公益服务的工作。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要修个车,修个电暖器,只要一个电话,两人就二话不说上门服务。为此,喜友邻也专门为他俩提供了资金补贴。有扶持,便有了更漂亮的门市、更优质的服务。
北京晚报(ID:wxbjwb)记者 孙毅 李松林【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