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前夕,漓江社区的“困难户”又一次吃到了社区精心准备的爱心年夜饭
一场持续了20年的爱心接力
漓江社区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在为社区“困难户”准备小年夜的年夜饭。记者韦莎妮娜 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王亚东
小年夜前夕,东江街道漓江社区的活动室内,热气腾腾的饺子、油豆腐酿、欢喜、油炸鱼陆陆续续出了锅。穿着志愿者马甲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莫庆林正和其他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忙里忙外,为社区里的困难户们张罗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小年夜饭。
从2004年开始,漓江社区都会在小年夜前夕或者当天,邀请社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共进团圆饭,一做就是20年。在这20年中,吃年夜饭的困难户、空巢老人有的已经离世,做年夜饭的社区工作人员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一不变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仁爱孝悌与尊老爱幼。
别样的“年夜饭”
俗话说,小年至,团圆近。进入小年,就意味着年越来越近了。
“陈大伯,马上小年夜了啵,我们来给你送‘年夜饭’了。你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吃了。”1月13日,漓江社区居民陈老伯听到叩门声,一开门就收到了来自社区的关爱:三斤多重的油炸鱼、欢喜、热气腾腾的饺子、传统的桂林油豆腐酿………陈老伯家的小方桌瞬间就被摆得满满当当。“真的好感动,年夜饭有着落了。”
陈老伯无儿无女无老伴在身边,是典型的独居老人。社区经常上门来给他送温暖。70多岁的周爷爷1969年从上海来到桂林定居,这几年孩子、老伴相继过世,只留下他和孙女相依为命。逢年过节,一老一小,一灯一饭,令人看到都觉得心酸。“平常孙女上学,我就一个人在家,感觉很孤独。到了过年家里人少,也没有一家人团聚的气氛。”让周爷爷感动的是,社区这个无私的大家庭热情地向他们伸出了双手。“今年,因为疫情,社区没有把我们请到活动室去吃团圆饭。而是做好了给我们送到家里来,我很感动。”周爷爷说。
莫庆林介绍说,为了给“困难户”准备小年夜的年夜饭,社区工作人员前后忙了两三天。“要提前商量给他们做什么,还要备菜、做菜,工序蛮多的。但这是我们社区的传统,要坚持下去。我们就希望大家能够吃得开心,在一起感受年味,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20年未中断的善举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
从2004年开始,漓江社区便抓住小年夜这个节点,邀请社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共进团圆饭。火热的灶台、热闹的气氛、美味的食物,如同寒冬的一炉火,温暖了特殊群体的心。
本是一次无心之举,却成为了有心人的坚持。20年来,漓江社区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逢小年夜,社区困难户都能准时收到来自社区的邀约,这仿佛已经成为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一个约定。在活动室的墙上,每年的小年夜聚会照片都会被冲洗出来。一位工作人员指着照片感慨地说:“最早参加我们小年夜活动的这几位老人都已经过世了。能让老人在人生的黄昏尽可能地感受到温暖与关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邓艳萍是漓江社区的一名志愿者。20年来,几乎每一年的小年夜都有她帮忙备菜、做菜、协调现场的身影。“这20年,我见证了社区把一件小事坚持做下去、做好来的决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身边更多人参与其中。让仁爱孝悌、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暖意在人与人之间不断流动。”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会将这个活动一直办下去。我们亲手做的菜,味道是不一样的。这温情满满的团圆饭,不仅是我们社区的一份心意,更是点燃特殊群体对美好生活希望的火种。”莫庆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