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诚意满满的独角戏
——《象棋的故事》剧评
独角戏《象棋的故事》。 记者苏展 摄
□本报记者苏展
独角戏,戏如其名,即只有一个角色的演出。所有的故事、人物、情境等都要靠一个演员的独白、表情、动作在观众想象中创造一个戏剧空间,具有高度的假定性和非现实性。
技巧高、表演精,形体多变、心理多重,这都是对独角戏演员表演技术的要求,是其表演特性综合展现的最大挑战,也是独角戏表演之所以吸引观众的根本所在。此次桂林艺术节上,29台剧目中的《人类的声音》和《象棋的故事》两台独角戏无疑是令观众们期待的作品。
记者有幸现场观看了两部独角戏中的一部《象棋的故事》,这部独角戏改编自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生前发布的最后一部同名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故事表面上讲述了一艘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述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
出身总政歌舞团的郭笑有着极为丰富的演艺经历,这部改编作品从构思到成品演出前后历时十年,于今年7月在北京鼓楼西剧场首演。在这场长达约90分钟的独角戏里,台词达2万多字,郭笑一人身兼数职,即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演员,这一套下来是肉眼可见的辛苦,当然辛苦之余,也让其展现的独角戏与“独”的属性无限接近。
剧场演出的魅力之一是每一场都无法做到一模一样,每一场的演出都是“孤本”。创作团队根据每一场的表现边演边改是常态,12月10日在桂林大剧院小剧场上演的这一场《象棋的故事》相较于此前版本又有些许变化,有添加,有删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桂林的演出特地删除了观众互动环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郭笑本人坦言,根据之前的演出反响,观众大多没有表演经验,现场配合效果欠佳,去除了这个互动环节,能让整场演出更好地回归戏剧本身,让表演者与看戏者的角色都更加纯粹。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许多戏剧都选择改编国外名著的形式进行创作,这样的做法使得创作具有良好的文学艺术基础。当然,照搬原著并不能满足于创作者以及部分观众,在郭笑的《象棋的故事》里,他对本土化改编做出了创意性的尝试,将小说中的国际象棋变更为中国象棋。在呈现方式上,郭笑在戏中融合评书、贯口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国风气质。
当然,改编经典是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在其首演到目前的半年时间里,网上针对该剧的各方反响来看褒贬各执一词,两极分化明显,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甚至“看不完”,最终好坏评说还需时间检验。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部富有诚意的作品,对于鲜少接触这类演出形式的桂林市民来说更是一件幸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