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旅游城市 世界级艺术实践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2-12-11 11:07:46 我来说说 阅读

  12月10日,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演出现场。桂林山水成了表演现场的绝佳背景。 记者李忠波 摄

  这次艺术节的多个户外演出活动放在溶洞、湖畔、山水间进行,自成一景,独一无二。图为此次艺术节的演出场地之一的七星岩溶洞。(资料图片)

  作为桂林新文化地标之一的临桂新区“一院两馆”,也是此次桂林艺术节的演出场所之一。(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仲冬的桂林略添寒意。一场艺术盛宴却像一把火,搅热了静谧的山水之城。

  从12月10日至18日,整整9天,一批中外艺术家齐聚桂林。他们将带来29台、128场精彩演出,包括戏剧、舞蹈、音乐、脱口秀、装置、偶剧。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的舞台也从传统的大剧场、实验小剧场延展到山水间、岩洞中、草坪上、街巷里。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关键之年。桂林艺术节应运而生,既是对78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西南剧展的致敬,也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进程中的一场大胆探索。

  戏剧盛会的强势回归

  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44年2月15日,集合半数中国戏剧团体参与的西南剧展在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开始了首场演出。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史料中一瞥当年的盛况:1944年5月19日,《大公报》报道了西南剧展的圆满落幕,其中写道:在历时3个月的时间内,参演剧展的单位多达30个,演出的话剧有23部,歌剧1部,京剧29场,桂剧8场,此外还有舞蹈、傀儡戏、魔术、马戏等等。总共的演出数量达到170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

  西南剧展是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的一次壮举。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极度艰难困苦的境地,大半国土遭战火荼毒。在此紧要关头,文艺工作者们在“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等人的组织下,自发地以文艺形式开展反法西斯斗争。

  而桂林作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城,正是这场戏剧盛会的策源地。借助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址落成的机会,来自粤、湘、桂、黔、滇西南五省以及相邻的闽、赣、鄂三省戏剧工作者汇聚于此,相互观摩,持续展演,碰撞出了空前耀眼的火花。

  时隔78年后,又一场戏剧盛宴在桂林山水间拉开帷幕。桂林艺术节的应运而生,是对78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西南剧展的真诚致敬,更是对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次大胆探索。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桂林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使命。嘱托在耳,使命在肩,桂林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标开启了有益探索。本次艺术节持续整整9天时间,中外艺术家们汇聚桂林,带来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演出。演出的舞台也从传统的大剧场、实验小剧场延展到了户外的山水间、岩洞中、草坪上、街头巷尾。借助“处处可见、处处可听、处处可感”的立体式、沉浸式艺术演艺活动,激发这座城市蓄积的文化力量,为未来的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埋下精彩伏笔。

  “文旅+戏剧”或将成为老牌旅游城市发展突破口

  本届艺术节的协办方负责人、北京中鼎华艺艺术总监尹璐,对于艺术戏剧与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之间的联系有自己的看法——

  “艺术与旅游,都是始于好奇。如果向往一座城市,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别处没有的风景和人文。或者是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情感记忆、体验链接,让他们产生‘想回去看看’的欲望。而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艺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也无形中左右着市场风向。”

  尹璐说,对于当下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而言,音乐节、艺术节既是大家出门旅游的目的,也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在传统的看山看水看景点之外,更多的旅游者也许是冲着一座城市的网红雕塑地标而来,也许是冲着有高质量的展览而来。近年来,国内很多老牌旅游城市都成为了电影、文化、艺术活动的承办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老牌旅游城市本身就具有成熟的旅游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文化艺术也反哺了城市,给予城市精神营养,塑造了城市气质,由此吸引了更多人慕名前来。就桂林而言,山水的优势不必多说,但山水也需要更多的人来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和故事。看山水是一种体验,看一出好戏也是一种体验。两种体验无法比较,但它们交织在一起,就是消费者对一座城市的情感记忆。“这座城市的温度就不一样了。浓厚的人文色彩是大家爱上这座城市的精神基石。”

  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伟林的目光一直跟随艺术节的种种动态。“早在桂林艺术节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就注意到了一句话——‘桂林将赓续1944年西南剧展的光荣传统,决定从今年开始举办桂林艺术节,以后每年举办一次。’这让我很高兴。多年来,桂林在山水旅游领域已经竭尽所能挖潜。如今,借助艺术节,桂林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进程中,又开拓出了一个集山水、艺术、青年于一体的空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是桂林旅游突围升级的正确路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成为艺术的平台,高品质的艺术为桂林增添富有感召力的人文风景。而青年代表着未来,他们的参与和成长,将为桂林这座城市带来青春的活力与魅力、光明的希望与未来。”

  桂林电台知名主持人山谷认为,将艺术节作为一个“敲门砖”,打开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新天地,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在本届艺术节中,我特别关注的是几场音乐会。尤其是琵琶、中阮这些传统国乐如何奏出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音符。艺术节也是如此,艺术节不只是艺术的展示与熏陶,更是一个让我们打开思路、寻求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契机。这几年,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迫切想要了解新颖的文艺形式、培养更国际化的视角。当我看到29台剧目的海报和它们各自将在舞台上呈现的方式时,我感到了一股新鲜的、强劲的冲击力。”

  秀峰区文化馆馆长、长期从事一线群众文艺工作的鲁莹,是忠实的戏剧爱好者。疫情发生前,到北京、广州、上海、长沙追好剧,几乎是她的日常。“所以‘文旅+戏剧’的模式赋能地方发展,是非常可行的,也有很多成功案例。最有说服力的案例是乌镇的戏剧节。在国外,爱丁堡艺术节每年吸引超过1000家媒体、25000名国际艺术家和超400万名观众参与。桂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土壤。例如这次艺术节的多个户外项目就放在了溶洞、湖畔、山水间,自成一景,这些是别的城市不敢想象的。桂林处处都是舞台,观众既是观众,也是戏中人。这样的旅游体验是这里独一份的,也是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年轻态”“国际化”是世界级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本届艺术节上,有两个关键词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个是“年轻化”,一个是“国际化”。这两个词构成了本届乃至接下来几届桂林艺术节的主基调。

  尹璐说,青年人是艺术的火种。在本届艺术节上,“年轻态”元素无处不在。“这次有非常多的剧目创作者都是年轻人。以‘帐篷剧场’中的《沙发》剧目创作者为例,这个剧目的创作者就是一位刚刚摘下乌镇戏剧节‘青年戏剧展最佳作品’奖项的年轻人。除了邀请到的艺术家年龄结构更优化外,本次艺术节的呈现形式也非常年轻态。比如戏剧巡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艺术形式。网络时代‘世界是平的’,大家接触戏剧、艺术的渠道比之前更便捷,比如Ntlive戏剧影像作品的出现,大家不必再飞去伦敦、荷兰,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一场好剧。而这些天马行空的、没有框架的、打破壁垒的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可为桂林未来探索‘文旅+戏剧’模式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菲律宾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桂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苏宁则表示,桂林从传统桂剧兴盛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南戏剧汇演轰动全国,再到当代以《大儒还乡》等多部优秀剧目为代表的桂剧重新繁荣,戏剧传承的文脉清晰,时代性格突出,影响广泛。在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挑战兼机遇关头,广大文艺工作者更要拿出新的剧目、新的表达,以期达到新的境界。年轻人必然是新剧新舞台的担当。应当关注年轻群体的心态,关注当下国际潮流文化,把桂林的国际旅游和国际文化趋势紧紧地铆扣在一起。

  对于如何借“艺”之力,进一步助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专家、文艺工作者、市民代表畅所欲言。

  尹璐建议,桂林艺术节从诞生到落地生根,必然有一个育苗的时期。“北京从2001年开始有戏剧相关的演出,到如今上轨道、商业化操作,已经过去了20多年。到今天,从市民到媒体、到剧场的工作人员,都很熟悉表演艺术是怎么一回事。对于桂林而言,也许首届艺术节还是一个开端。从剧场的运作、维护、服务,再到大众知晓、参与、自发推广都还有提升的空间。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苏宁表示,未来,桂林可以将艺术节打造成为城市文化IP,同时强化“世界级”的特色。

  “在意大利,旅游者可穿着华服盛装欣赏传承自16世纪的歌剧、咏叹调;在法国,旅游者可以在布置炫目的剧场看到有130年历史的红磨坊歌舞秀;在日本,有传承自17世纪的歌舞伎表演……这些都说明,悠久的母体文化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所在。我们一方面不能扔也不能弱化我们本地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世界级的旅游城市,一定要有能与之相匹配的自然和人文配置。优山美地的桂林不单单只是呈现静态的山水之美,更要通过展示动态的人文之美,达到吸引世界目光的‘艺境’,戏剧就是最好的人文美学融合体。”

  苏宁进一步补充建议,未来我市可以在举办常态化的戏剧节、戏剧汇演的基础上,搭建优秀剧作家栖息、创作的孵化中心,并引进国际最新戏剧剧目。同时,在定位和设计桂林旅游产品时,加入环绕式、浸入式等全息表演模态,为艺术和城市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

  鲁莹建议,在未来的艺术节中,要加大大学生、青年受众的比例。比如开设年轻人专场、大学生专场活动,或者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在地艺术创作中来。同时,加快对市场、对消费者的培育步伐,让文化艺术、戏剧戏曲扭转“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让更多年轻人首先有勇气、其次有兴趣走进剧场,陶冶情操、拉动消费。

  阅读推广人、广西师大出版社营销编辑秦念则表示,两年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的“王蒙漓江之夜”系列文学活动大受欢迎,几度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这也说明在当代人们的消费清单上,文学和艺术已经逐渐从“软需”转向了“刚需”。小而精的文化艺术旅游也将是未来旅游市场的一大掘金点。她建议,未来的桂林艺术节可以继续在创意性、艺术性和科技性下功夫。比如广泛利用AR技术实现交互式观赏,让观众除了观看者这个身份外,还能够同时拥有“剧中人”身份,甚至是和创作者合作完成一部剧的演出,从而给游客、市民提供一次良好的、难忘的体验,增强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黏合度。

责任编辑:雷渝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